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关键词阐释 | 第10-11页 |
1.2.1 公共产品供给 | 第10页 |
1.2.2 交通管理 | 第10-11页 |
1.2.3 公众满意度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关于交通管理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关于公众满意度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3 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朝阳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现状分析 | 第18-40页 |
2.1 朝阳市交通管理现状 | 第18-24页 |
2.1.1 朝阳市城市交通基本情况 | 第18-20页 |
2.1.2 朝阳城市交通管理队伍的基本情况 | 第20-23页 |
2.1.3 朝阳市交通管理方式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2.2 朝阳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现状调查分析 | 第24-32页 |
2.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26页 |
2.2.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第26-32页 |
2.3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40页 |
2.3.1 朝阳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2.3.2 朝阳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3 朝阳市城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方案论证 | 第40-53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40-43页 |
3.1.1 公众满意理论 | 第40-41页 |
3.1.2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第41-42页 |
3.1.3 公共治理理论 | 第42-43页 |
3.2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3-46页 |
3.2.1 国外城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建设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3.2.2 国内城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建设经验借鉴 | 第44-46页 |
3.3 朝阳市城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方案设计 | 第46-49页 |
3.3.1 城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原则 | 第46-47页 |
3.3.2 城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目标 | 第47页 |
3.3.3 城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导向 | 第47-48页 |
3.3.4 城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内容 | 第48-49页 |
3.4 朝阳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框架构建 | 第49-51页 |
3.4.1 朝阳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框架的构建原则 | 第49-50页 |
3.4.2 朝阳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框架的具体呈现 | 第50-51页 |
3.5 朝阳市城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51-53页 |
3.5.1 政策可行性分析 | 第51-52页 |
3.5.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52页 |
3.5.3 方案风险评估分析 | 第52-53页 |
4 朝阳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提升对策 | 第53-64页 |
4.1 制度优化:重构交通管理体制 | 第53-57页 |
4.1.1 城市综合规划制度 | 第53-54页 |
4.1.2 信息化交通管理制度 | 第54-55页 |
4.1.3 交通管理发言人制度 | 第55-57页 |
4.2 财政优化:优化资金投入机制 | 第57-58页 |
4.2.1 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 第57-58页 |
4.2.2 吸纳社会资金注入 | 第58页 |
4.3 人资优化:完善人力管理模式 | 第58-59页 |
4.3.1 科学安排交管警力部署 | 第58页 |
4.3.2 规范交管部门队伍建设 | 第58-59页 |
4.4 体系优化:强化多元主体互动 | 第59-61页 |
4.4.1 吸纳社会意见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决策过程 | 第59页 |
4.4.2 强化朝阳公安交管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联动机制 | 第59-60页 |
4.4.3 建立朝阳交管部门与相关学术科研机构的联动机制 | 第60-61页 |
4.5 舆论优化:创新宣传教育手段 | 第61-64页 |
4.5.1 增加社会宣传教育渠道 | 第61-62页 |
4.5.2 重建并强化交管宣传部门职能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A 朝阳市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