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竖向空间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 第8-10页 |
1.1.2 竖向空间设计的需求与发展 | 第10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1 居住建筑 | 第10页 |
1.2.2 跨层空间 | 第10-11页 |
1.2.3 行为心理 | 第11页 |
1.3 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居住建筑跨层空间的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建筑环境行为心理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意义与框架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2 居住建筑跨层空间的研究与发展 | 第19-29页 |
2.1 跨层空间概念解析 | 第19-22页 |
2.1.1 “跨层”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跨层空间的衍生与发展 | 第19-21页 |
2.1.3 跨层空间的居住模式 | 第21-22页 |
2.2 居住建筑跨层空间相关问题探索 | 第22-25页 |
2.2.1 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22-23页 |
2.2.2 居住建筑跨层空间常见问题解析 | 第23页 |
2.2.3 居住建筑跨层空间的商品属性 | 第23-25页 |
2.3 行为心理介入居住建筑跨层空间的必要性 | 第25-29页 |
2.3.1 相关理论解析 | 第25-26页 |
2.3.2 空间认知与空间行为概述 | 第26-28页 |
2.3.3 行为心理与空间相互作用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页 |
3 居住建筑跨层空间量化解析 | 第29-81页 |
3.1 研究方法综述 | 第30-32页 |
3.1.1 语义解析法(简称“SD”法) | 第30-31页 |
3.1.2 空间句法 | 第31-32页 |
3.2 SOHO类住宅跨层空间案例解析 | 第32-46页 |
3.2.1 SOHO案例的SD法调研内容与调查表设计 | 第32-37页 |
3.2.2 SD法数据分析 | 第37-44页 |
3.2.3 空间句法的视域分析 | 第44-46页 |
3.3 CBD区住宅跨层空间案例解析 | 第46-56页 |
3.3.1 CBD跨层案例的SD法调研内容及调查表设计 | 第46-50页 |
3.3.2 SD法数据分析 | 第50-56页 |
3.3.3 空间句法的视域分析 | 第56页 |
3.4 青年公寓跨层空间案例解析 | 第56-67页 |
3.4.1 青年公寓跨层案例的SD法调研内容及调查表设计 | 第56-60页 |
3.4.2 SD法数据分析 | 第60-66页 |
3.4.3 空间句法的视域分析 | 第66-67页 |
3.5 别墅跨层空间案例解析 | 第67-80页 |
3.5.1 别墅跨层案例的SD法调研内容及调查表设计 | 第67-70页 |
3.5.2 SD法数据分析 | 第70-76页 |
3.5.3 空间句法的可达性分析 | 第76-8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4 三种跨层空间类型的心理感知与行为影响 | 第81-92页 |
4.1 叠落式—层级感知 | 第81-84页 |
4.1.1 单一秩序的并置式叠落 | 第81-83页 |
4.1.2 多重秩序的贯通式叠落 | 第83-84页 |
4.2 错动式—模糊感知 | 第84-87页 |
4.2.1 上下关联的水平式错动 | 第85-86页 |
4.2.2 里外关联的嵌套式错动 | 第86-87页 |
4.3 互动式—完形感知 | 第87-91页 |
4.3.1 明晰界定的咬合式互动 | 第88-90页 |
4.3.2 含混界定的交互式互动 | 第90-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行为心理因素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跨层空间设计策略 | 第92-111页 |
5.1 营造领域性 | 第92-98页 |
5.1.1 借助空间“侵权” | 第92-94页 |
5.1.2 创造心理空间界限 | 第94-97页 |
5.1.3 转承行移景异 | 第97-98页 |
5.2 创造层级性 | 第98-103页 |
5.2.1 居住需求的明确与体现 | 第98-99页 |
5.2.2 空间路径的规划与连接 | 第99-102页 |
5.2.3 可视区域的遮挡与界定 | 第102-103页 |
5.3 增加趣味性 | 第103-106页 |
5.3.1 创造近人尺度 | 第103-104页 |
5.3.2 顺应基地环境 | 第104-105页 |
5.3.3 触发多感官体验 | 第105-106页 |
5.4 提高自主性 | 第106-110页 |
5.4.1 可调空间重组 | 第106-107页 |
5.4.2 多维景观介入 | 第107-108页 |
5.4.3 复合功能叠加 | 第108-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结论 | 第111-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附录A 问卷调查 | 第118-144页 |
附录B 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汇总表 | 第144-168页 |
附录C 图片索引 | 第168-171页 |
附录D 表格索引 | 第171-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73-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