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模糊性设计在当代美术馆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1.6.1 中介空间理论 | 第18-19页 |
1.6.2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与模型 | 第19页 |
1.6.3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及视觉动力理论 | 第19-20页 |
1.6.4 CPTED理论 | 第20-21页 |
2 建筑空间模糊性的生成机制 | 第21-49页 |
2.1 空间属性数量增多产生模糊性 | 第21-31页 |
2.1.1 功能模糊 | 第21-27页 |
2.1.2 路径模糊 | 第27-31页 |
2.2 边界消解产生模糊性 | 第31-41页 |
2.2.1 内外空间关系的模糊 | 第31-34页 |
2.2.2 内部空间关系的模糊 | 第34-38页 |
2.2.3 楼层关系的模糊 | 第38-41页 |
2.3 心理学角度下的空间模糊性 | 第41-46页 |
2.3.1 模糊性与地方认同 | 第42-44页 |
2.3.2 模糊性与迷失 | 第44-46页 |
2.3.3 模糊性与犯罪空间 | 第46页 |
2.4 模糊性在各类公共建筑中的价值分布 | 第46-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当代艺术的模糊化倾向对美术馆建筑的影响 | 第49-64页 |
3.1 艺术发展的模糊化倾向 | 第49页 |
3.2 当代艺术表现的特征 | 第49-54页 |
3.2.1 多样性 | 第50-52页 |
3.2.2 参与感 | 第52-53页 |
3.2.3 阐释性 | 第53-54页 |
3.3 美术馆类建筑在博览类建筑中的独特性 | 第54-57页 |
3.3.1 历史博物馆的空间特征 | 第55-56页 |
3.3.2 美术博物馆的空间特征 | 第56-57页 |
3.4 各类现当代艺术作品对展示空间的需求 | 第57-62页 |
3.4.1 平面艺术 | 第57-59页 |
3.4.2 立体艺术 | 第59-60页 |
3.4.3 影像艺术 | 第60-61页 |
3.4.4 装置艺术 | 第61-62页 |
3.4.5 行为艺术 | 第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当代美术馆建筑的模糊性设计策略 | 第64-113页 |
4.1 美术馆建筑的模糊性空间组织形式 | 第64-97页 |
4.1.1 单元分离式 | 第65-74页 |
4.1.2 单元层叠式 | 第74-80页 |
4.1.3 均质包裹式 | 第80-90页 |
4.1.4 均质一体式 | 第90-97页 |
4.2 当代美术馆建筑模糊性设计的空间布局 | 第97-100页 |
4.2.1 空间层次的离散并置 | 第98-99页 |
4.2.2 空间层次的动态关联 | 第99-100页 |
4.2.3 空间层次的消解融合 | 第100页 |
4.3 当代美术馆建筑模糊性设计的空间路径 | 第100-102页 |
4.3.1 多重线性的叙事路径 | 第101页 |
4.3.2 并置相连的多重路径 | 第101-102页 |
4.3.3 自由漫步的开放路径 | 第102页 |
4.4 当代美术馆建筑模糊性设计的导向控制 | 第102-112页 |
4.4.1 坡道的倾向性张力 | 第102-103页 |
4.4.2 视觉物象关系产生的吸引力与排斥力 | 第103-105页 |
4.4.3 标识的信息传达 | 第105-108页 |
4.4.4 灭点产生的空间指向 | 第108-110页 |
4.4.5 空间边界影响行为选择 | 第110-11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