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新三板违法违规现状剖析 | 第17-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1 财务舞弊概述 | 第17页 |
2.1.2 财务舞弊理论 | 第17-20页 |
2.2 新三板市场概述 | 第20-23页 |
2.2.1 新三板市场简介 | 第20-21页 |
2.2.2 新三板挂牌条件及流程简介 | 第21页 |
2.2.3 新三板与其他板上市条件和交易制度的区别 | 第21-23页 |
2.3 新三板市场违法违规现状剖析 | 第23-25页 |
2.3.1 违法违规现状剖析 | 第23页 |
2.3.2 违法违规方式剖析 | 第23-25页 |
第3章 参仙源参业财务舞弊背景分析 | 第25-33页 |
3.1 参仙源参业简介 | 第25-28页 |
3.1.1 参仙源参业企业简介 | 第25页 |
3.1.2 参仙源参业组织架构情况 | 第25-26页 |
3.1.3 参仙源参业股权结构情况 | 第26-27页 |
3.1.4 参仙源参业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27-28页 |
3.2 参仙源参业财务舞弊事件始末 | 第28-30页 |
3.2.1 挂牌后业绩大幅度下滑引发财务舞弊曝光 | 第28-29页 |
3.2.2 参仙源参业财务舞弊过程时间轴 | 第29-30页 |
3.3 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 | 第30-31页 |
3.4 市场制度差异对财务舞弊动因的影响 | 第31-33页 |
3.4.1 挂牌上市角度 | 第31页 |
3.4.2 摘牌退市角度 | 第31-33页 |
第4章 参仙源参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 第33-52页 |
4.1 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第33-36页 |
4.1.1 少记成本 | 第33-35页 |
4.1.2 利用不公允的关联交易虚增收入 | 第35-36页 |
4.2 农业类财务舞弊案例对比分析 | 第36-39页 |
4.2.1 与同板农业类财务舞弊案例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4.2.2 与不同板农业类财务舞弊案例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4.3 同行业主要竞争者财务报表数据比较分析 | 第39-42页 |
4.3.1 资产负债率畸高提示融资压力 | 第39-40页 |
4.3.2 存货周转速度缓慢提示营运能力不足 | 第40-41页 |
4.3.3 企业现金流量变化提示异常 | 第41-42页 |
4.4 参仙源参业舞弊压力分析 | 第42-44页 |
4.4.1 迫于预期业绩无法达到对赌协议的要求 | 第42-43页 |
4.4.2 提升公司估值为挂牌后高价定向增发做铺垫 | 第43-44页 |
4.5 参仙源参业舞弊机会分析 | 第44-48页 |
4.5.1 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公司治理存在漏洞 | 第44-45页 |
4.5.2 新三板审核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要求不严格 | 第45-46页 |
4.5.3 注册会计师不重视审计质量导致审计失败 | 第46页 |
4.5.4 佣金制度下的中介机构与客户合谋 | 第46-48页 |
4.6 参仙源参业舞弊借口分析 | 第48-49页 |
4.6.1 财务舞弊成本较低,摘牌机制尚不完善 | 第48页 |
4.6.2 地方政府不良政绩观为造假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 第48-49页 |
4.6.3 生物资产计量难度较大 | 第49页 |
4.7 参仙源参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小结与思考 | 第49-52页 |
第5章 基于不同角度提出的财务舞弊治理措施 | 第52-58页 |
5.1 企业自身角度 | 第52-53页 |
5.1.1 均衡治理结构,稀释“一股独大”的影响力 | 第52页 |
5.1.2 强化外部独立董事和企业监事对企业的监管力 | 第52-53页 |
5.2 监管层角度 | 第53-55页 |
5.2.1 完善新三板摘牌机制,加大处罚力度 | 第53-54页 |
5.2.2 改进新三板挂牌机制,增设转板IPO限制 | 第54页 |
5.2.3 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定期披露“黑名单” | 第54-55页 |
5.3 中介机构角度 | 第55-58页 |
5.3.1 提高主板券商的工作质量,加强保荐人执业能力培养 | 第55-56页 |
5.3.2 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性,提高风险导向审计质量 | 第56-57页 |
5.3.3 改革和完善中介机构佣金制度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