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执行权的重构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6-3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对象和目的 | 第16-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8-2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1-29页 |
一、域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和不足 | 第29-34页 |
一、研究的思路 | 第29-3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三、研究的创新 | 第31-32页 |
四、研究的不足 | 第32-34页 |
第一章 司法执行权的起源与演进 | 第34-54页 |
第一节 司法执行权的萌芽和初始特征 | 第34-38页 |
一、“司法执行权”的萌芽 | 第34-35页 |
二、“司法执行权”的初始特征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域外司法执行权的演进 | 第38-43页 |
一、域外司法执行权的演进脉络 | 第38-39页 |
二、司法执行权配置的演进 | 第39-40页 |
三、执行权功能的演进 | 第40-42页 |
四、司法执行权运行模式的演进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我国司法执行权的演进 | 第43-49页 |
一、我国司法执行权演进的脉络 | 第43-46页 |
二、司法执行方式的演进 | 第46-47页 |
三、国家与民间执行关系的相互依赖 | 第47-49页 |
第四节 司法执行权的演进规律 | 第49-54页 |
一、权力演进与国家发展基本“同频共振” | 第49-50页 |
二、权力演进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相适应 | 第50-51页 |
三、国家属性与非国家垄断行使并存 | 第51-52页 |
四、权利人主导司法执行权运行 | 第52-53页 |
五、强制性“与时俱进” | 第53-54页 |
第二章 当前司法执行的困境与成因 | 第54-72页 |
第一节 对司法执行权认识不清 | 第54-64页 |
一、司法执行权定义认识不统一 | 第54-58页 |
二、司法执行权属性定位存在分歧 | 第58-62页 |
三、司法执行权构成“各说各理”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司法执行规律把握不够 | 第64-68页 |
一、解决执行难方式绝对化 | 第64-65页 |
二、司法执行权运行审判化 | 第65-66页 |
三、“误读”司法执行权运行模式 | 第66-68页 |
第四节 司法执行权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 第68-72页 |
一、司法执行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 第68-69页 |
二、执行领域司法责任制缺位 | 第69页 |
三、司法执行监督效果差 | 第69-70页 |
四、执行权利救济制度不健全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司法执行权的内涵与解构 | 第72-98页 |
第一节 司法执行权的再定义 | 第72-80页 |
一、司法执行权的使用语境分析 | 第72-75页 |
二、司法执行权的再定义 | 第75-80页 |
第二节 司法执行权属性的反思与再定位 | 第80-88页 |
一、“分权学说”的正确理解 | 第80-82页 |
二、司法执行权与行政权关系之定位 | 第82-85页 |
三、司法执行权与审判权的关系定位 | 第85-86页 |
四、司法执行权与司法权关系之定位 | 第86-88页 |
第三节 司法执行权构成的解构 | 第88-98页 |
一、影响司法执行权构成的法哲学要素 | 第88-91页 |
二、司法执行权构成之检视 | 第91-98页 |
第四章 司法执行权的“理想模型”建构 | 第98-114页 |
第一节 构建司法执行权“理想模型”的必要性 | 第98-101页 |
一、建成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 第98-99页 |
二、司法执行权发展阶段的科学诠释 | 第99-100页 |
三、司法执行权正确研究方向的有力保证 | 第100-101页 |
四、推动形成司法执行权共同话语体系 | 第101页 |
第二节 司法执行权配置的“理想模型” | 第101-108页 |
一、“权源于民” | 第102-103页 |
二、明确职权法定 | 第103-104页 |
三、适用比例原则 | 第104-105页 |
四、尊重申请执行人意思自治 | 第105-106页 |
五、依法保护各方当事人权利 | 第106页 |
六、自觉遵循司法执行规律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司法执行权构成的“理想模型” | 第108-112页 |
一、司法执行权能有序分离 | 第108-109页 |
二、司法执行权行使主体呈现多元格局 | 第109-110页 |
三、申请执行人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 | 第110-111页 |
四、执行实施权与协助司法执行权有效衔接 | 第111-112页 |
第四节 司法执行权保障机制的“理想模型” | 第112-114页 |
一、严密的权力监督体系得以建构 | 第112页 |
二、执行领域司法责任制健全完善 | 第112-113页 |
三、执行权利救济制度健全完善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司法执行权重构实现的制度体系 | 第114-149页 |
第一节 “审执分离”为核心重置司法执行权 | 第114-129页 |
一、司法执行权重置的价值选择 | 第114-117页 |
二、推进“审执分离”的改革路径 | 第117-125页 |
三、建立健全执行许可文制度 | 第125-129页 |
第二节 重构司法执行权运行机制 | 第129-136页 |
一、实现司法强制执行权“有法可依” | 第129-133页 |
二、推动权力运行模式向执行申请人主义转型 | 第133-135页 |
三、将“解决执行难”纳入司法执行权法治化轨道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司法执行权实现的保障机制 | 第136-149页 |
一、实现执行队伍的专业化 | 第136-138页 |
二、健全执行领域的司法责任制 | 第138-140页 |
三、完善司法执行权运行的监督制度 | 第140-144页 |
四、健全司法执行权利救济制度 | 第144-147页 |
五、强化科学认识司法执行权的舆论引导 | 第147-149页 |
第六章 司法执行权行使的社会化方向 | 第149-164页 |
第一节 司法执行权行使社会化的现实实践 | 第149-152页 |
一、部分司法执行权力“外包” | 第149-150页 |
二、执行和解制度日臻完善 | 第150-151页 |
三、司法执行权向执行申请人让渡 | 第151-152页 |
第二节 司法执行权行使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 第152-157页 |
一、国家权力从垄断向分解变迁 | 第152-153页 |
二、司法执行权以维护市民社会秩序为己任 | 第153-154页 |
三、实现执行公正必需社会力量参与 | 第154-155页 |
四、权力“国家直接行使优于社会行使理论”的终结 | 第155-157页 |
第三节 司法执行权行使社会化的框架建构 | 第157-161页 |
一、司法执行权行使社会化的前提 | 第157-158页 |
二、司法执行权行使社会化的条件 | 第158-159页 |
三、司法执行权行使社会化的动力 | 第159-160页 |
四、司法执行权行使社会化的界限 | 第160-161页 |
第四节 司法执行权行使社会化的国家责任 | 第161-164页 |
一、制定司法执行权行使社会化的行为规则 | 第162页 |
二、监督社会主体行使权力过程 | 第162-163页 |
三、矫正社会主体行使权力错误 | 第163页 |
四、弥补社会主体行使权力能力不足 | 第163-164页 |
结语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3页 |
后记 | 第173-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