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公共外交的理论阐释 | 第7-8页 |
二、研究回顾 | 第8-13页 |
(一)学界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公共外交活动的研究 | 第8-10页 |
(二)学界关于胡适外交的研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3页 |
四、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公共外交 | 第15-20页 |
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5-16页 |
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公共外交的类型 | 第16-20页 |
(一)政府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开展的公共外交 | 第16-17页 |
(二)政治家、驻外外交官等重要人物开展的公共外交 | 第17-18页 |
(三)国民政府借助外国力量开展的公共外交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胡适使美时期(1937—1942年)的公共外交:演讲 | 第20-38页 |
一、使美的原因分析 | 第20-26页 |
(一)对美外交成为战时国民政府外交工作的重心 | 第21-22页 |
(二)经历了从主和到主战的立场转变 | 第22-24页 |
(三)在西方国家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第24-26页 |
二、胡适的公共外交—演讲 | 第26-38页 |
(一)演讲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二)演讲才能 | 第28页 |
(三)演讲的主要内容 | 第28-38页 |
第三章 胡适公共外交的效果与评价 | 第38-50页 |
一、胡适公共外交的效果 | 第38-42页 |
(一)美国公众的表现 | 第38-39页 |
(二)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三)日本的反应 | 第40-42页 |
二、对胡适公共外交的评价 | 第42-46页 |
三、胡适公共外交的一种倾向—“浪漫化中国” | 第46-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