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微流控生物催化 | 第18-19页 |
1.1.1 微流控生物催化的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1.2 微流控生物催化的基本特征 | 第18页 |
1.1.3 微流控生物催化的进展 | 第18-19页 |
1.2 微流控固定化酶 | 第19-21页 |
1.2.1 固定化酶的意义 | 第19页 |
1.2.2 微通道内固定化酶的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1.2.3 光图案化的实现方法 | 第20-21页 |
1.2.4 聚合物光图案化表面修饰的应用 | 第21页 |
1.3 细胞通透性改善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1 超声法 | 第22页 |
1.3.2 离子液体法 | 第22-23页 |
1.3.3 低共熔剂法 | 第23页 |
1.4 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1 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 | 第24-25页 |
1.4.2 微流控生物被膜 | 第25页 |
1.4.3 生物被膜作为催化剂的应用 | 第25-26页 |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页 |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2章 原位光图案化固定化酶微反应器的制备及应用 | 第28-50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1 实验材料和药品 | 第2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2.3.1 芦丁、异槲皮苷和槲皮素的HPLC分析 | 第30页 |
2.3.2 芦丁、异槲皮苷和槲皮素的LC-MS分析 | 第30页 |
2.3.3 芦丁转化率、异槲皮苷和槲皮素得率计算公式 | 第30-31页 |
2.3.4 原位光图案化微流控固定化酶反应器的制备 | 第31页 |
2.3.5 微通道内表面酶固定化载量测定 | 第31-32页 |
2.3.6 固定化酶芯片的表征 | 第32页 |
2.3.7 酶可逆固定与释放温度 | 第32页 |
2.3.8 固定化酶芯片反应器中酶促合成异槲皮苷 | 第32页 |
2.3.9 固定化酶芯片反应器中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32-33页 |
2.3.10 固定化酶芯片反应器的重复利用 | 第33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3-48页 |
2.4.1 芦丁、异槲皮苷和槲皮素的的HPLC分析 | 第33-34页 |
2.4.2 芦丁、异槲皮苷及槲皮素的LC-MS分析 | 第34-36页 |
2.4.3 酶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 第36-37页 |
2.4.4 酶可逆固定与释放温度曲线 | 第37-38页 |
2.4.5 流速 | 第38-39页 |
2.4.6 温度 | 第39页 |
2.4.7 底物浓度 | 第39-41页 |
2.4.8 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分析 | 第41-42页 |
2.4.9 固定化酶芯片的重复利用 | 第42-43页 |
2.4.10 固定化酶的表征 | 第43-44页 |
2.4.11 微通道表面粗糙度对传质传热效果数值模拟 | 第44-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离子液体/低共熔剂改善细胞通透性强化生物催化过程 | 第50-62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51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3.3.1 重组大肠杆菌的培养 | 第51-52页 |
3.3.2 离子液体/低共熔剂的种类 | 第52页 |
3.3.3 离子液体/低共熔剂的筛选 | 第52-53页 |
3.3.4 离子液体/低共熔剂的含量的筛选 | 第53页 |
3.3.5 全细胞催化芦丁合成异槲皮苷 | 第53页 |
3.3.6 全细胞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 第5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3.4.1 离子液体对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2 低共熔剂对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3 低共熔剂改善细胞通透性 | 第55-56页 |
3.4.4 离子液体/低共熔剂对重组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5 SEM表征重组菌株 | 第57页 |
3.4.6 低共熔剂改善细胞通透性合成异槲皮苷 | 第57-59页 |
3.4.7 全细胞催化反应重复利用 | 第59-60页 |
3.4.8 RhaB1酶液与全细胞催化比较 | 第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硅烷试剂修饰微通道表面及纳米材料调控菌膜的微流控制备 | 第62-78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6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4.3.1 硅烷试剂修饰微通道表面 | 第63-64页 |
4.3.2 重组大肠杆菌菌膜的培养 | 第64页 |
4.3.3 微通道内菌膜的生物量的测定 | 第64页 |
4.3.4 微通道内分段流培养菌膜条件优化 | 第64页 |
4.3.5 纳米材料的种类 | 第64-65页 |
4.3.6 纳米材料调控菌膜的形成 | 第65页 |
4.3.7 微通道菌膜的表征 | 第65-6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6-76页 |
4.4.1 流动形式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2 分段流培养生物被膜的单因素优化 | 第67-68页 |
4.4.3 氧含量对微通道内菌膜的生长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4 硅烷试剂修饰微通道表面 | 第69-70页 |
4.4.5 纳米材料调控菌膜的形成 | 第70-72页 |
4.4.6 微通道菌膜的表征 | 第72-75页 |
4.4.7 微通道内形成菌膜流动机制的计算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微流控重组菌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78-88页 |
5.1 引言 | 第78-79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9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79页 |
5.2.3 实验仪器 | 第7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5.3.1 E.colip ET21a-rhaB1重组菌株的培养 | 第79页 |
5.3.2 微流控菌膜催化剂的制备 | 第79-80页 |
5.3.3 低共熔剂改善菌膜通透性 | 第80页 |
5.3.4 微流控菌膜催化合成异槲皮苷 | 第80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80-86页 |
5.4.1 纳米材料及低共熔剂对催化得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5.4.2 低共熔剂含量对催化得率的影响 | 第81-82页 |
5.4.3 空气流速对得率的影响 | 第82-83页 |
5.4.4 pH对催对得率的影响 | 第83页 |
5.4.5 温度对催化得率的影响 | 第83-84页 |
5.4.6 不同反应器中合成异槲皮苷的参数比较 | 第84-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