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廊式教学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相关界定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室内自然通风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9页 |
2.1 自然通风物理机制的诠释 | 第20-22页 |
2.1.1 风压产生的自然通风 | 第20-21页 |
2.1.2 热压产生的自然通风 | 第21-22页 |
2.1.3 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 第22页 |
2.2 利于室内自然通风的策略 | 第22-25页 |
2.2.1 建筑朝向选择 | 第23页 |
2.2.2 开口复合选择 | 第23-25页 |
2.3 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 第25-28页 |
2.3.1 PMV | 第25页 |
2.3.2 通风量 | 第25-27页 |
2.3.3 室内空气平均流速 | 第27页 |
2.3.4 空气龄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现状调研及改善潜力分析 | 第29-45页 |
3.1 内廊式教学建筑自然通风现状调研 | 第29-33页 |
3.1.1 使用现状 | 第29-31页 |
3.1.2 运营状况分析 | 第31-33页 |
3.2 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 第33-43页 |
3.2.1 气候资源潜力分析 | 第33-37页 |
3.2.2 温度与风速实测分析 | 第37-43页 |
3.3 利于室内自然通风的绿色设计流程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室内自然通风数值模拟选择 | 第45-55页 |
4.1 模拟工具的对比与选择 | 第45-46页 |
4.2 数值模拟参数的设置 | 第46-49页 |
4.2.1 区域设置 | 第47-49页 |
4.2.2 风速风场 | 第49页 |
4.3 性能模拟的绿色评价 | 第49-51页 |
4.4 数值模拟对象的选取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室内自然通风策略数值模拟 | 第55-85页 |
5.1 室内自然通风边界条件的判定 | 第55-59页 |
5.1.1 室外风环境模拟与提取 | 第56页 |
5.1.2 迎背风面门窗风压统计 | 第56-59页 |
5.2 自然通风进出风口高度的确定 | 第59-66页 |
5.2.1 进风口的静风条件模拟 | 第61-63页 |
5.2.2 进风口布置于墙壁底部 | 第63-64页 |
5.2.3 进风口布置于墙壁顶部 | 第64-66页 |
5.3 通过横向通风口改善室内自然通风 | 第66-76页 |
5.3.1 工况1—门窗全部开启时 | 第67-69页 |
5.3.2 工况2—上课期间关闭教室门时 | 第69-72页 |
5.3.3 工况3—设置横向通风口后 | 第72-75页 |
5.3.4 工况4—对比模拟确定最优尺寸 | 第75-76页 |
5.4 利用竖向通风井改善室内自然通风 | 第76-82页 |
5.4.1 利用热压通风的创新设计 | 第76-77页 |
5.4.2 自然通风井截面积的计算 | 第77-79页 |
5.4.3 通过CFD的数值模拟验证 | 第79-82页 |
5.5 改善内廊式教学建筑自然通风的建议 | 第82-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5-89页 |
6.1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6.1.1 主要工作 | 第85页 |
6.1.2 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86-89页 |
附录A:实测数据 | 第89-97页 |
附录B:窗洞口风压模拟数据 | 第97-101页 |
附录C:工况4模拟云图 | 第101-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