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及 | 第9页 |
1.1.2 多媒体教室的能耗分析 | 第9-10页 |
1.1.3 多媒体教室的天然采光问题 | 第10-11页 |
1.1.4 多媒体教室的天然光环境重要性 | 第11页 |
1.2 教学建筑天然采光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教室天然采光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眩光理论的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3 研究动态简评及本文研究内容的确定 | 第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天然采光眩光相关理论及标准 | 第19-31页 |
2.1 天然采光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2.1.1 天然采光与窗口设计 | 第19-21页 |
2.1.2 天然采光与窗口遮阳 | 第21-22页 |
2.2 眩光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7页 |
2.2.1 眩光定义 | 第22页 |
2.2.2 眩光类型 | 第22-23页 |
2.2.3 眩光视觉特性 | 第23页 |
2.2.4 眩光评价指标 | 第23-27页 |
2.3 教学建筑天然采光设计标准 | 第27-30页 |
2.3.1 教学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要求 | 第27-29页 |
2.3.2 教学建筑中多媒体教室光环境要求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多媒体教室天然采光眩光现状调研与实测数据分析 | 第31-51页 |
3.1 多媒体教室天然采光眩光现状调研 | 第31-40页 |
3.1.1 教室天然采光眩光的实地调研 | 第31-34页 |
3.1.2 教室天然采光眩光的问卷调查 | 第34-40页 |
3.2 多媒体教室天然采光眩光现场实测概述 | 第40-45页 |
3.2.1 测试地点概况 | 第40-41页 |
3.2.2 测试仪器介绍 | 第41-42页 |
3.2.3 教室实测的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3.2.4 教室实测的相关条件 | 第43-45页 |
3.3 多媒体教室天然采光眩光实测数据分析 | 第45-49页 |
3.3.1 各项参数实测数据 | 第45-48页 |
3.3.2 实测数据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多媒体教室天然采光眩光模拟分析 | 第51-69页 |
4.1 教室室内天然采光眩光的模拟验证 | 第51-56页 |
4.1.1 模拟软件介绍 | 第51页 |
4.1.2 介绍模拟步骤 | 第51-55页 |
4.1.3 模拟计算验证 | 第55-56页 |
4.2 多媒体教室样本设定 | 第56-57页 |
4.3 教室室内天然采光眩光的模拟分析 | 第57-67页 |
4.3.1 春分日 | 第59-61页 |
4.3.2 夏至日 | 第61-62页 |
4.3.3 秋分日 | 第62-64页 |
4.3.4 冬至日 | 第64-65页 |
4.3.5 结果讨论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多媒体教室天然采光眩光优化设计 | 第69-89页 |
5.1 教室侧窗窗口优化设计 | 第69-75页 |
5.1.1 窗口设计形式 | 第69-72页 |
5.1.2 天然采光眩光达标位置百分比对照分析 | 第72-73页 |
5.1.3 天然采光眩光达标时间百分比对照分析 | 第73-75页 |
5.1.4 结果讨论 | 第75页 |
5.2 教室侧窗遮阳优化设计 | 第75-80页 |
5.2.1 窗口遮阳形式 | 第75-77页 |
5.2.2 天然采光眩光达标位置百分比对照分析 | 第77-79页 |
5.2.3 天然采光眩光达标时间百分比对照分析 | 第79-80页 |
5.2.4 结果讨论 | 第80页 |
5.3 教室侧窗垂直遮阳构件 | 第80-86页 |
5.3.1 垂直遮阳构件布置 | 第80-82页 |
5.3.2 天然采光眩光达标位置百分比对照分析 | 第82-84页 |
5.3.3 天然采光眩光达标时间百分比对照分析 | 第84-85页 |
5.3.4 结果讨论 | 第85-86页 |
5.4 多媒体教室采光设计优化方案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9-93页 |
6.1 结语 | 第89-90页 |
6.1.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89页 |
6.1.2 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6.1.3 本文创新点 | 第90页 |
6.2 展望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A | 第97-98页 |
附录 B | 第98-103页 |
附录 C | 第103-108页 |
附录 D | 第108-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