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科植物形态变异及其新分类系统
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1 泡桐科植物形态变异及其分类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泡桐属植物的分类 | 第9-12页 |
1.2.1 国外泡桐属分类研究 | 第9-11页 |
1.2.2 国内泡桐属分类研究 | 第11-12页 |
1.3 植物分类理论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形态鉴定与分类方法 | 第12-13页 |
1.3.1.1 形变理论 | 第12-13页 |
1.3.1.2 模式理论 | 第13页 |
1.3.1.3 冬态研究 | 第13页 |
1.3.2 孢粉学分类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数量分类学方法 | 第14页 |
1.3.4 细胞分类学方法 | 第14页 |
1.3.5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3.1 泡桐属植物形态变异研究 | 第16-17页 |
3.1.1 形态研究材料 | 第16页 |
3.1.2 形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3.2 泡桐属植物数量分类研究 | 第17-20页 |
3.2.1 数量分类试验材料 | 第17页 |
3.2.2 数量分类试验方法 | 第17-2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49页 |
4.1 泡桐属植物形态变异分析 | 第20-27页 |
4.1.1 冠形、枝态 | 第20-21页 |
4.1.2 叶 | 第21-24页 |
4.1.3 花 | 第24-26页 |
4.1.4 果实 | 第26页 |
4.1.5 冬态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4.2 泡桐属植物数量分类学分析 | 第27-31页 |
4.2.1 R型聚类分析 | 第27-28页 |
4.2.2 Q型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4.2.3 主成分分析 | 第29-31页 |
4.3 泡桐科植物新分类系统 | 第31-49页 |
4.3.1 恢复泡桐科 | 第31-33页 |
4.3.2 泡桐科植物形态特征描述 | 第33-34页 |
4.3.3 泡桐科植物形态特征补充描述 | 第34页 |
4.3.4 泡桐科2属 | 第34-35页 |
4.3.5 泡桐属新分类系统 | 第35-41页 |
4.3.6 存在争议的泡桐属种质资源 | 第41-44页 |
4.3.7 新种的发表 | 第44-49页 |
4.3.7.1 种的概念 | 第44-47页 |
4.3.7.2 泡桐属2新种 | 第47-4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英文摘要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