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词表 | 第9-10页 |
致谢 | 第10-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鸡杆菌概述 | 第13-20页 |
1.1 鸡杆菌分类地位的确立 | 第13-14页 |
1.2 鸭源鸡杆菌的病原特征 | 第14页 |
1.3 鸡杆菌的地域分布与宿主范围 | 第14-15页 |
1.4 鸡杆菌的传播途径 | 第15页 |
1.5 鸭源鸡杆菌主要毒力因子 | 第15-19页 |
1.5.1 RTX样毒素GtxA | 第15-16页 |
1.5.2 外膜囊泡 | 第16页 |
1.5.3 菌毛 | 第16-17页 |
1.5.4 荚膜 | 第17页 |
1.5.5 金属蛋白酶 | 第17-18页 |
1.5.6 生物被膜 | 第18页 |
1.5.7 红细胞凝集素 | 第18页 |
1.5.8 耐药因子 | 第18-19页 |
1.6 鸭源鸡杆菌的发病机理及引起的相关疾病 | 第19页 |
1.7 鸭源鸡杆菌感染的临床征象及病变 | 第19页 |
1.8 鸭源鸡杆菌感染的诊断 | 第19-20页 |
1.9 鸭源鸡杆菌预防与控制 | 第20页 |
2 RTX样毒素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2.1 RTX样毒素概述 | 第20-21页 |
2.2 RTX样毒素蛋白的转运 | 第21页 |
2.3 RTX蛋白家族 | 第21-22页 |
2.4 RTX蛋白成孔及靶细胞特性 | 第22页 |
2.5 RTX蛋白家族新成员GtxA | 第22-23页 |
3 基因敲除(Gene knock)技术 | 第23-26页 |
3.1 自杀性质粒导入技术 | 第23-24页 |
3.2 Red重组系统 | 第24-25页 |
3.3 自然转化 | 第25-26页 |
4 小结 | 第26-27页 |
试验研究 | 第27-57页 |
试验一 鸭源鸡杆菌gtx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相关特性分析 | 第27-46页 |
试验Ⅰ 鸭源鸡杆菌gtx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特性分析 | 第27-38页 |
引言 | 第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27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1.5 方法 | 第29-32页 |
1.5.1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1.5.2 同源重组质粒pUC18-S-C-X的构建 | 第29-30页 |
1.5.3 gtxA基因缺失菌株构建 | 第30-31页 |
1.5.4 鸭源鸡杆菌缺失株的鉴定 | 第31页 |
1.5.5 缺失株ΔgtxA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1 缺失株ΔgtxA的构建 | 第32-34页 |
2.1.1 扩增出gtx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及CMP抗性基因 | 第32页 |
2.1.2 成功构建出重组质粒pUC18-S-C-X | 第32-33页 |
2.1.3 PCR鉴定证实成功构建缺失株ΔgtxA | 第33-34页 |
2.1.4 Western Blotting证实缺失株ΔgtxA构建成功 | 第34页 |
2.2 缺失株ΔgtxA的生物学特性 | 第34-36页 |
2.2.1 缺失株ΔgtxA遗传稳定 | 第34-35页 |
2.2.2 缺失株ΔgtxA失去溶血活性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试验Ⅱ 鸭源鸡杆菌RZ株与ΔgtxA致病力的研究 | 第38-46页 |
引言 | 第3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0页 |
1.1 菌株和试验动物 | 第3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1.3 细菌培养 | 第38-39页 |
1.4 鸭源鸡杆菌对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 第39-40页 |
1.4.1 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39页 |
1.4.2 鸭源鸡杆菌RZ和ΔgtxA对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的毒性检测 | 第39页 |
1.4.3 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测定 | 第39页 |
1.4.4 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凋亡检测 | 第39-40页 |
1.5 动物致病性试验 | 第40页 |
1.5.1 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 第40页 |
1.5.2 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2.1 细胞毒性减弱 | 第40-41页 |
2.2 鸭源鸡杆菌感染输卵管上皮细胞后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 鸭源鸡杆菌感染输卵管上皮细胞后凋亡的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2.4 缺失GtxA的G.anatis对小鼠的LD50提高 | 第43页 |
2.5 鸭源鸡杆菌RZ和ΔgtxA对小鼠的致病力 | 第43-4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3.1 GtxA参与鸭源鸡杆菌对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的损伤 | 第44-45页 |
3.2 鸭源鸡杆菌GtxA缺失影响鸭源鸡杆菌对小鼠的致病力影响 | 第45-46页 |
试验二 鸭源鸡杆菌gtxA/flfA基因双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相关特性分析 | 第46-57页 |
引言 | 第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46页 |
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第46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6页 |
1.4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46页 |
1.5 方法 | 第46-49页 |
1.5.1 引物设计 | 第46-47页 |
1.5.2 同源重组质粒pUC18-S-K-X的构建 | 第47页 |
1.5.3 flfA基因缺失菌株构建 | 第47-48页 |
1.5.4 鸭源鸡杆菌缺失株的鉴定 | 第48页 |
1.5.5 缺失株ΔgtxA/ΔflfA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2.1 成功构建缺失株ΔgtxA/ΔflfA | 第49-52页 |
2.1.1 扩增出flf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及KAN抗性基因 | 第49-50页 |
2.1.2 成功构建出重组质粒pUC18-S-K-X | 第50页 |
2.1.3 PCR鉴定证实成功构建缺失株ΔgtxA/ΔflfA | 第50-51页 |
2.1.4 Western Blotting证实缺失株ΔgtxA/ΔflfA构建成功基因 | 第51-52页 |
2.2 缺失株ΔgtxA/ΔflfA的生物学特性 | 第52-55页 |
2.2.1 缺失株ΔgtxA/ΔflfA遗传稳定 | 第52页 |
2.2.2 溶血活性及生长特性的观察 | 第52-54页 |
2.2.3 ΔgtxA/ΔflfA缺失株对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的毒力下降 | 第54页 |
2.2.4 ΔgtxA/ΔflfA缺失株对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的毒力下降 | 第54-55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5-57页 |
3.1 成功构建鸭源鸡杆菌gtxA/flfA基因双缺失株 | 第55-56页 |
3.2 菌毛在鸭源鸡杆菌感染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56-57页 |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ABSTRACT | 第67-68页 |
附:作者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