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要性的研究 | 第13页 |
1.2.2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关于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 | 第15页 |
1.2.4 关于“多村一社区”建设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5 小结 | 第16页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6-19页 |
1.3.1 人口结构 | 第16-17页 |
1.3.2 社区与新型农村社区 | 第17-18页 |
1.3.3 多村一社区 | 第18页 |
1.3.4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资料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0页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1-43页 |
2.1 自然结构 | 第21-26页 |
2.1.1 年龄结构 | 第21-24页 |
2.1.2 性别结构 | 第24-26页 |
2.2 经济结构 | 第26-34页 |
2.2.1 就业结构 | 第26-31页 |
2.2.2 收入结构 | 第31-32页 |
2.2.3 消费结构 | 第32-34页 |
2.3 社会结构 | 第34-43页 |
2.3.1 教育结构 | 第34-38页 |
2.3.2 婚姻结构 | 第38-41页 |
2.3.3 家庭结构 | 第41-43页 |
第三章 Z村建设“多村一社区”模式的人口背景研究 | 第43-55页 |
3.1 老年人口多,养老困难 | 第43-48页 |
3.1.1 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2 城镇化水平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 第44-47页 |
3.1.3 教育和医疗水平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 劳动妇女人口多,性别比失衡 | 第48-52页 |
3.2.1 女性生存优势 | 第48-49页 |
3.2.2 生育率低与义务教育的普及 | 第49-50页 |
3.2.3 经济发展与男性人口流动 | 第50-52页 |
3.3 低素质人口多,教育水平落后 | 第52-53页 |
3.3.1 思想观念落后 | 第52页 |
3.3.2 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 | 第52页 |
3.3.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 第52-53页 |
3.4 “多村一社区”模式有助于Z村摆脱人口困境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适应农村人口发展的社区模式——“多村一社区”建设思考 | 第55-67页 |
4.1 “多村一社区”的特征 | 第55-56页 |
4.2 “多村一社区”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 第56-58页 |
4.3 “多村一社区”建设的典型案例 | 第58-60页 |
4.3.1 典型案例的选择 | 第58页 |
4.3.2 诸城市“多村一社区”模式建设 | 第58-59页 |
4.3.3 青岛市“多村一社区”模式建设 | 第59-60页 |
4.4 借鉴已有经验建设适应Z村人口结构的社区,实现Z村可持续发展 | 第60-67页 |
4.4.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61页 |
4.4.2 强化经济支撑 | 第61-62页 |
4.4.3 提高村民收入,拉动消费 | 第62-64页 |
4.4.4 以村民为主体,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 第64页 |
4.4.5 完善社区基层组织,满足村民需要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语:推进“多村一社区”建设,解决农村人口结构问题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录一 | 第75-77页 |
附录二 | 第77-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