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国外社区研究的理论成果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 | 第15-21页 |
1.2.3 对前期研究成果的评述 | 第21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工具 | 第21-26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1.3.2 理论工具 | 第24-26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26-2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3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 第27-28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8-30页 |
1.5.1 创新点 | 第28-29页 |
1.5.2 不足 | 第29-30页 |
2 居民自治单元为何下沉:成都院落自治的动因 | 第30-37页 |
2.1 满足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 | 第30-31页 |
2.2 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的探索 | 第31-34页 |
2.3 推进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需要 | 第34-37页 |
3 居民自治单元如何下沉:成都院落自治的实践 | 第37-55页 |
3.1 院落自治的探索 | 第37-46页 |
3.1.1 院落自治的组织架构 | 第37-39页 |
3.1.2 院落自治的运行机制 | 第39-43页 |
3.1.3 院落自治的财务管理模式 | 第43-46页 |
3.2 院落自治后的社区治理体系重构 | 第46-55页 |
3.2.1 调整后的社区治理结构 | 第47-51页 |
3.2.2 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以公服资金的使用为例 | 第51-55页 |
4 自治单元下沉后的社区治理:成效、问题与原因 | 第55-68页 |
4.1 自治单元下沉后的社区治理成效 | 第55-60页 |
4.1.1 社区内生型减负 | 第55-56页 |
4.1.2 社区自治功能强化 | 第56-58页 |
4.1.3 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更强 | 第58-59页 |
4.1.4 社区治理日益专业化 | 第59-60页 |
4.2 自治单元下沉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60-64页 |
4.2.1 社区居委会的独立性不足 | 第60-61页 |
4.2.2 社区居委会承接的任务繁重 | 第61-62页 |
4.2.3 社区居民自治的群体单一 | 第62-63页 |
4.2.4 院落的自主权不够充分 | 第63-64页 |
4.3 自治单元下沉后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64-68页 |
4.3.1 “摸着石头过河”,制度不够完善 | 第64-65页 |
4.3.2 “改革动了奶酪”,进程相对缓慢 | 第65-66页 |
4.3.3 “等靠要”思想难变,创新动力不足 | 第66页 |
4.3.4 理性的“经济人”,公共精神缺失 | 第66-67页 |
4.3.5 居民的“独角戏”,社区融合有限 | 第67-68页 |
5 政策建议 | 第68-73页 |
5.1 优化院落自治模式,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 第68-70页 |
5.1.1 赋予院落高度自治权 | 第68页 |
5.1.2 厘清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 | 第68-69页 |
5.1.3 提升社区资源整合的能力 | 第69-70页 |
5.2 培育居民主体性,增强社区治理持续性 | 第70-72页 |
5.2.1 发挥党组织的“引擎”作用 | 第70-71页 |
5.2.2 孵化多元的社区自组织 | 第71页 |
5.2.3 建立完备的社区教育体系 | 第71-72页 |
5.3 打造线上线下公共空间,促进社区融合 | 第72-73页 |
6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