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1.1.1 萜类化合物概述 | 第13页 |
1.1.2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5页 |
1.1.3 萜类化合物在微生物中的异源合成 | 第15-18页 |
1.2 蒎烯简介 | 第18-21页 |
1.2.1 蒎烯的理化性质 | 第18页 |
1.2.2 蒎烯的主要应用 | 第18-19页 |
1.2.3 蒎烯生产现状 | 第19-21页 |
1.3 以光合细菌为底盘的生物合成现状 | 第21-23页 |
1.3.1 概述 | 第21页 |
1.3.2 光合细菌的生物合成现状 | 第21-22页 |
1.3.3 光合细菌作为底盘生物的优劣势 | 第22-23页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3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采用组成型启动子介导蒎烯的生物合成 | 第25-5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5-29页 |
2.2.1 仪器及试剂 | 第25-26页 |
2.2.2 材料 | 第26页 |
2.2.3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6-28页 |
2.2.4 本章所用的引物 | 第28-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41页 |
2.3.1 类球形红细菌及大肠杆菌培养方法 | 第29-30页 |
2.3.2 质粒的构建方法 | 第30-35页 |
2.3.3 接合转移 | 第35-37页 |
2.3.4 类球形红细菌表达条件 | 第37-38页 |
2.3.5 总RNA的提取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 | 第38-39页 |
2.3.6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39-41页 |
2.3.7 蒎烯的定性定量检测 | 第41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2.4.1 类球形红细菌庆大霉素用量的确定及十二烷对类球形红细菌毒性测试 | 第41-42页 |
2.4.2 接合转移条件优化 | 第42-43页 |
2.4.3 质粒pBBR5-J22-Gppsps和pBBR5-J25-Gppsps的构建 | 第43-45页 |
2.4.4 质粒pBBR5-J22-Gppspshis和pBBR5-J25-Gppspshis的构建 | 第45-47页 |
2.4.5 类球形红细菌pBBR5-J22-Gppsps(2.4.1)、pBBR5-J25-Gppsps(2.4.1)、pBBR5-J22-Gppspshis(2.4.1)和pBBR5-J25-Gppspshis(2.4.1)表达菌株的获得 | 第47-48页 |
2.4.6 启动子BBa_J95022和BBa_J95025启动GPPSPS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48-50页 |
2.4.7 菌株pBBR5-J22-Gppsps/R.sphaeroides2.4.1和pBBR5-J25-Gppsps/R.sphaeroides2.4.1在光发酵(light)和摇瓶发酵(flake)下蒎烯生产情况 | 第50-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采用诱导型启动子介导蒎烯的生物合成 | 第55-69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5-57页 |
3.2.1 试剂 | 第55-56页 |
3.2.2 材料 | 第56页 |
3.2.3 本章所用的引物 | 第56-5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3.3.1 质粒pBBR5-puc-Gppsps的构建方法 | 第57-58页 |
3.3.2 质粒pBBR2-trc-Gppsps构建方法 | 第58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3.4.1 质粒pBBR5-puc-Gppsps和pBBR2-trc-Gppsps的构建 | 第58-61页 |
3.4.2 质粒pBBR5-puc-Gppspshis和pBBR2-trc-Gppspshis的构建 | 第61-62页 |
3.4.3 类球形红细菌pBBR5-puc-Gppsps/R. sphaeroides 2.4.1、pBBR2-trc-Gppsps/R. sphaeroides 2.4.1、pBBR5-puc-Gppspshis/R. sphaeroides 2.4.1和pBBR2-trc-Gppspshis/R. sphaeroides 2.4.1表达菌株的获得 | 第62-63页 |
3.4.4 启动子puc和trc启动GPPSPS融合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63-65页 |
3.4.5 菌株pBBR5-puc-Gppsps/R.sphaeroides2.4.1和pBBR2-trc-Gppsps/R.sphaeroides2.4.1在光发酵(light)和摇瓶(shake)发酵下蒎烯生产情况 | 第65-66页 |
3.4.6 诱导剂IPTG浓度对菌株pBBR2-trc-Gppsps/R.sphaeroides2.4.1蒎烯生产的影响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4.1 结论 | 第69页 |
4.2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附录A 缩略词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