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7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一、地方政府间合作 | 第11页 |
二、区域生态环境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价 | 第22-2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24-2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6-27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26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26-27页 |
第一章 区域生态治理中的府际关系 | 第27-42页 |
第一节 区域生态治理 | 第27-36页 |
一、分散治理:我国传统行政区生态治理的路径 | 第27-30页 |
二、有限整合:区域生态治理对行政区生态治理的超越 | 第30-32页 |
三、整体性治理:区域生态治理的创新 | 第32-36页 |
第二节 京津冀区域府际关系 | 第36-42页 |
一、竞争型府际关系:分散治理的基础 | 第36-38页 |
二、有限合作型府际关系:有限治理的基础 | 第38-40页 |
三、整体性政府:整体性治理的基础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分散治理:京津冀生态治理问题与竞争型府际关系 | 第42-54页 |
第一节 京津冀生态治理中竞争型府际关系存在的条件 | 第42-45页 |
一、利益差异与利益竞争 | 第42-43页 |
二、信息闭锁与条块分割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分散治理:京津冀竞争型府际关系的动态演绎 | 第45-51页 |
一、地方政府间生态治理政策制定上的“讨价还价” | 第45-47页 |
二、地方与中央政府间生态治理政策执行上的“代理违背” | 第47-51页 |
第三节 京津冀生态分散治理的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一、观念错位:区域生态治理标准不一致 | 第51-52页 |
二、规划缺位:区域生态治理进程不平衡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有限整合:京津冀生态合作治理与竞-合府际关系转向 | 第54-67页 |
第一节 京津冀生态治理中竞-合府际关系转向的影响因素 | 第54-56页 |
一、内生动力因素 | 第54-55页 |
二、外部压力因素 | 第55-56页 |
第二节 京津冀生态治理中合作型府际关系存在的条件 | 第56-60页 |
一、行政区行政模式的依赖 | 第56-57页 |
二、集体行动逻辑的困境 | 第57-60页 |
第三节 有限整合:京津冀合作型府际关系的动态演绎 | 第60-63页 |
一、地方政府间生态治理的运动式合作 | 第60-61页 |
二、地方政府间生态治理的应对型合作 | 第61-63页 |
第四节 京津冀生态有限整合治理的影响因素 | 第63-67页 |
一、机制不足:区域生态共同保护机制急需建立 | 第63-65页 |
二、制度缺乏:区域生态监督约束制度急需制定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整体性治理:京津冀生态合作治理与整体性政府 | 第67-76页 |
第一节 整体性政府:京津冀生态深度合作治理的新型府际关系 | 第67-72页 |
一、区域生态治理何需整体性政府 | 第67-69页 |
二、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何需中央政府参与的整体性政府 | 第69-72页 |
第二节 整体性治理:分散治理与有限整合治理模式的超越 | 第72-76页 |
一、地方环境监察监测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 | 第72-74页 |
二、权威科研力量破除环境治理的行政区壁垒 | 第74-75页 |
三、跨京津冀省级行政区的环保机构设立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