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开展志愿活动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国有企业 | 第14页 |
二、志愿服务与企业志愿服务 | 第14-15页 |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的阐释 | 第16-20页 |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二、双因素理论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的意义和现状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的政策环境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的现状 | 第23-27页 |
一、总体概况 | 第24-25页 |
二、社会影响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的特点 | 第27-31页 |
一、青年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注重双赢效果 | 第27-28页 |
二、新员和年轻女性更加愿意参与志愿服务 | 第28-29页 |
三、青年员工对志愿服务的专业培训和有效评估的意愿强烈 | 第29页 |
四、青年员工利用自身技能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强烈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案例的实证分析 | 第31-52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31-42页 |
一、基本命题与基本假设 | 第31-34页 |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第34-35页 |
三、调查数据分析与结论 | 第35-42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 第42-47页 |
一、企业对志愿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 第42-44页 |
二、企业志愿服务内容重复 | 第44-46页 |
三、企业志愿服务的战略规划不够 | 第46页 |
四、企业志愿服务的沟通与传播效果不佳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7-52页 |
一、国家层面:缺少具有法律效应的激励机制 | 第47页 |
二、社会层面: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亟待提高 | 第47-48页 |
三、组织层面: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运营规范 | 第48-50页 |
四、个人层面:志愿者的技能和专业素质不高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完善国有企业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思路 | 第52-60页 |
第一节 国家层面:加强法制建设及税收激励 | 第52-54页 |
一、加强法制建设 | 第52-53页 |
二、优化税收激励机制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社会层面:加强社会志愿服务认可度 | 第54-55页 |
一、引导企业培养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 第54页 |
二、纠正公众对舆论的片面理解并传递正确的认可 | 第54-55页 |
三、政府部门应注重自己的示范带头作用 | 第55页 |
第三节 组织层面:优化管理机制 | 第55-57页 |
一、建立专门的企业志愿服务管理部门 | 第55-56页 |
二、加强对志愿服务机构运作的监督 | 第56-57页 |
三、为有效促进专业志愿服务机构的发展而降低准入门槛 | 第57页 |
第四节 个人层面: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 | 第57-60页 |
一、加强对青年志愿服务的宣传来促进社会志愿服务 | 第57-58页 |
二、夯实对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建设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1 | 第63-65页 |
附录2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