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特殊电机论文--磁阻电机论文

开关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页
    1.2 开关磁阻电机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SRM电磁特性建模研究第17-18页
        1.2.2 转矩脉动抑制研究第18页
        1.2.3 功率变换器拓扑研究第18-19页
        1.2.4 降低噪声振动的研究第19页
    1.3 SRM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研究现状第19-31页
        1.3.1 无位置传感器技术基础理论第19-20页
        1.3.2 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研究概述第20-30页
        1.3.3 无位置传感器关键技术第30-31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第31-32页
第二章 基于特殊位置点的SRM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研究第32-58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特殊位置点的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的理论基础第32-33页
    2.3 基于电流梯度的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研究第33-36页
        2.3.1 基于定转子齿开始重合位置的电流梯度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第33-35页
        2.3.2 仿真分析第35-36页
    2.4 基于电感梯度的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研究第36-42页
        2.4.1 基于定转子齿对齐位置的电感梯度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第36-38页
        2.4.2 基于定转子齿不对齐位置的电感梯度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第38-40页
        2.4.3 饱和对电感梯度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的影响第40页
        2.4.4 仿真分析第40-42页
    2.5 基于电势交点的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研究第42-47页
        2.5.1 电势交点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第42-43页
        2.5.2 电感模型推导第43-45页
        2.5.3 电势交点参考位置推导第45-46页
        2.5.4 仿真分析第46-47页
    2.6 实验验证第47-56页
        2.6.1 实验平台简介第47-48页
        2.6.2 实验结果第48-56页
    2.7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基于电流波形检测的SRM全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研究第58-76页
    3.1 引言第58-59页
    3.2 SRM的电压PWM控制策略第59-61页
    3.3 基于脉冲注入的起动和低速运行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第61-70页
        3.3.1 高频脉冲注入方法原理第62-63页
        3.3.2 非导通相电流比较法第63-66页
        3.3.3 电流斜率差值法第66-70页
    3.4 基于电流梯度的高速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第70-72页
    3.5 实验研究第72-75页
        3.5.1 静止初始定位实验第72-73页
        3.5.2 低速实验第73-74页
        3.5.3 高速实验第74页
        3.5.4 全速实验第74-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四章 基于电感矢量SRM全速范围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研究第76-89页
    4.1 引言第76页
    4.2 基于电感矢量的SRM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第76-83页
        4.2.1 电感矢量无位置传感器技术基本原理第77-80页
        4.2.2 基于电感矢量的起动和低速运行无位置传感器方法第80-81页
        4.2.3 基于电感矢量的高速运行无位置传感器方法第81-82页
        4.2.4 切换算法第82-83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3-88页
        4.3.1 高速时的位置估计第84-86页
        4.3.2 全转速范围的的位置估计第86-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SRM位置传感器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研究第89-104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SRM位置传感器故障类型第89-92页
    5.3 SRM位置传感器故障诊断第92-93页
    5.4 SRM位置传感器容错技术第93-99页
        5.4.1 容错控制理论第93-94页
        5.4.2 最大似然估计算法第94-96页
        5.4.3 SRM位置传感器容错控制研究第96-99页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9-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4-106页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第104-105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9-121页
附录一 实验样机参数第121-122页
附录二 实验平台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硫电池正极材料、隔层与隔膜的设计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