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锂硫电池的工作机制 | 第16-17页 |
1.3 锂硫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17-31页 |
1.3.1 硫基质材料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3.2 粘结剂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3 集流体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4 隔层与隔膜材料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3.5 电解质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3.6 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32页 |
1.4.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材料表征及电化学测试技术 | 第33-39页 |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33-35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2.2 材料的物理表征技术 | 第35-36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 | 第35页 |
2.2.2 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 | 第35页 |
2.2.3 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 | 第35页 |
2.2.4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35-36页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6页 |
2.2.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6页 |
2.2.7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36页 |
2.2.8 热重分析(TGA) | 第36页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技术 | 第36-37页 |
2.3.1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6-37页 |
2.3.2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7页 |
2.3.3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37页 |
2.3.4 蓝电测试仪 | 第37页 |
2.4 理论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2.4.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7页 |
2.4.2 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VASP) | 第37-38页 |
2.4.3 分子动力学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类毛虫状石墨烯堆垛效应限域硫及其高性能锂硫电池应用 | 第39-50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石墨烯-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40页 |
3.2.2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40页 |
3.2.3 电化学测试技术 | 第40页 |
3.2.4 计算过程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3.3.1 石墨烯-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2 石墨烯和石墨烯-硫的表征 | 第42-45页 |
3.3.3 石墨烯-硫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测试 | 第45-47页 |
3.3.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酸化碳纳米管纸原位生长固体电解质提高锂硫电池循环寿命 | 第50-67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4.2.1 ACNTP和AC/S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51页 |
4.2.2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51页 |
4.2.3 电化学测试技术 | 第51-52页 |
4.2.4 计算过程 | 第52-53页 |
4.3 结论和讨论 | 第53-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碳纳米管纸-二氧化钛复合材料作为多功能阻隔层用于锂硫电池 | 第67-79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5.2.1 AC/S复合正极材料以及CNTP/TiO_2的制备 | 第68页 |
5.2.2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68页 |
5.2.3 电化学测试 | 第68-69页 |
5.2.4 计算过程 | 第69页 |
5.3 结论和讨论 | 第69-78页 |
5.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多功能涂覆隔膜提高硫锂电池的循环性和安全性 | 第79-92页 |
6.1 引言 | 第79-8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80-82页 |
6.2.1 TiO_2纳米颗粒、C65隔膜、TiO-C65隔膜的制备 | 第80页 |
6.2.2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80页 |
6.2.3 电化学测试 | 第80-81页 |
6.2.4 计算过程 | 第81-82页 |
6.3 结果和讨论 | 第82-91页 |
6.4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基于纳米氮化钛的功能隔膜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性 | 第92-103页 |
7.1 引言 | 第92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92-93页 |
7.2.1 TiN-C65隔膜和C65隔膜的制备 | 第92页 |
7.2.2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92-93页 |
7.2.3 电化学测试技术 | 第93页 |
7.2.4 第一性原理计算过程 | 第93页 |
7.3 结果和讨论 | 第93-102页 |
7.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的奖励 | 第120-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