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金属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1 铂类药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2.2 钌金属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铜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2.4 铱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 第19-22页 |
1.3.1 细胞凋亡 | 第20-21页 |
1.3.2 细胞自噬 | 第21-22页 |
1.3.3 坏死样程序性细胞死亡 | 第22页 |
1.4 铱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1.4.1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 第22-23页 |
1.4.2 细胞凋亡检测 | 第23-24页 |
1.4.3 活性氧检测 | 第24-25页 |
1.4.4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 | 第25页 |
1.4.5 彗星电泳实验 | 第25页 |
1.4.6 Transwell侵袭实验 | 第25页 |
1.4.7 细胞自噬的检测 | 第25-26页 |
1.4.8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第26页 |
1.5 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以BDPIP衍生物为配体的铱(Ⅲ)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27-52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2.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29-31页 |
2.3.2 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 | 第31-38页 |
2.3.3 配合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检测 | 第38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2.4.1 体外细胞毒性 | 第38-39页 |
2.4.2 凋亡和3-MA及NAC的关系 | 第39-40页 |
2.4.3 彗星电泳 | 第40页 |
2.4.4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及线粒体定位 | 第40-42页 |
2.4.5 细胞侵袭实验 | 第42-43页 |
2.4.6 自噬和细胞的存活率 | 第43-44页 |
2.4.7 自噬和ROS之间的关系 | 第44-46页 |
2.4.8 检测细胞内的Ca~(2+)浓度 | 第46页 |
2.4.9 检测cyto-c的释放 | 第46-48页 |
2.4.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第48页 |
2.4.11 探究凋亡和自噬的关系 | 第48-49页 |
2.4.12 急毒和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49-50页 |
2.5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以MPTCP衍生物为配体的铱(Ⅲ)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52-68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3.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53-55页 |
3.3.2 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 | 第55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6页 |
3.4.1 体外细胞毒性 | 第55-56页 |
3.4.2 Ir-1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 | 第56-57页 |
3.4.3 DNA损伤实验 | 第57页 |
3.4.4 细胞侵袭实验 | 第57-58页 |
3.4.5 检测药物定位于线粒体及膜电位的降低 | 第58-60页 |
3.4.6 细胞周期检测 | 第60页 |
3.4.7 细胞内Ca~(2+)的检测 | 第60-61页 |
3.4.8 细胞自噬的检测 | 第61-63页 |
3.4.9 自噬和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的关系 | 第63-64页 |
3.4.10 ROS介导Ir-1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 | 第64-65页 |
3.4.11 caspase3和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 | 第65页 |
3.4.12 凋亡机制的研究 | 第65-66页 |
3.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以MNTP衍生物为配体的铱(Ⅲ)配合物及脂质体的制备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68-83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9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9-72页 |
4.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69-70页 |
4.3.2 脂质体的制备 | 第70-72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2-82页 |
4.4.1 脂质体的制备、形态观察及包封率的测定 | 第72页 |
4.4.2 脂质体粒径及电位的测量 | 第72-73页 |
4.4.3 体外释放 | 第73-74页 |
4.4.4 体外细胞毒性及细胞存活率的检测 | 第74-75页 |
4.4.5 Ir-1-Lipo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 | 第75-76页 |
4.4.6 活性氧含量测定 | 第76-77页 |
4.4.7 检测药物定位于线粒体和溶酶体及膜电位的降低 | 第77-78页 |
4.4.8 检测细胞周期 | 第78-79页 |
4.4.9 细胞自噬的检测 | 第79-80页 |
4.4.10 WesternBloting | 第80-81页 |
4.4.11 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81-82页 |
4.5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以HPIP和BHIP为配体的铱(Ⅲ)配合物及脂质体的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83-99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84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8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84-87页 |
5.3.1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84-86页 |
5.3.2 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 | 第86-87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7-97页 |
5.4.1 脂质体的制备、形态观察及包封率的测定 | 第87页 |
5.4.2 脂质体粒径及电位的测量 | 第87-88页 |
5.4.3 体外释放 | 第88-89页 |
5.4.4 体外细胞毒性及细胞存活率的检测 | 第89-90页 |
5.4.5 Ir-1-Lipo和Ir-2-Lipo诱导B-16细胞发生凋亡 | 第90页 |
5.4.6 活性氧检测 | 第90-91页 |
5.4.7 细胞内Ca~(2+)的检测 | 第91-92页 |
5.4.8 检测药物定位于溶酶体和线粒体 | 第92页 |
5.4.9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第92-93页 |
5.4.10 检测cyto-c的释放 | 第93-94页 |
5.4.11 微管蛋白聚合实验 | 第94页 |
5.4.12 DNA损伤实验 | 第94-95页 |
5.4.13 细胞周期检测实验 | 第95页 |
5.4.14 WesternBlot | 第95-96页 |
5.4.15 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96-97页 |
5.5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8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