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响应面的电动汽车电池箱等刚度及轻量化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前言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 第18-23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21-23页 |
1.3 电动汽车电池箱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5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框图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电池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34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电池箱下壳体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7-30页 |
2.2.1 电池箱简介 | 第27-28页 |
2.2.2 设计要求 | 第28页 |
2.2.3 布置形式 | 第28-29页 |
2.2.4 电池箱下壳体结构的三维模型 | 第29-30页 |
2.3 电池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电池箱性能分析 | 第34-4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电池箱的静力学分析 | 第34-39页 |
3.2.1 静力学分析理论简介 | 第34-36页 |
3.2.2 电池箱静态分析工况 | 第36页 |
3.2.3 电池箱静态分析结果 | 第36-39页 |
3.3 电池箱模态分析 | 第39-43页 |
3.3.1 模态分析理论简介 | 第39页 |
3.3.2 电池箱自由模态分析 | 第39-41页 |
3.3.3 电池箱约束模态分析 | 第41-42页 |
3.3.4 电池箱模态分析评价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等刚度理论的轻量化方法 | 第44-65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材料选择分析 | 第44-46页 |
4.3 轻量化部件选材软件 | 第46-55页 |
4.3.1 软件编写目的 | 第46页 |
4.3.2 软件运行环境 | 第46页 |
4.3.3 软件总体设计 | 第46-49页 |
4.3.4 软件功能具体描述 | 第49-50页 |
4.3.5 软件使用说明 | 第50-55页 |
4.4 等刚度的材料替换理论 | 第55-60页 |
4.4.1 刚度相同的厚度选择 | 第56-57页 |
4.4.2 稳定性相同的厚度选择 | 第57-60页 |
4.5 等刚度条件下高强度钢替换普通钢 | 第60页 |
4.6 等刚度条件下铝合金替换普通钢 | 第60-61页 |
4.7 电池箱的初步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响应面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65-70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相关理论知识 | 第65-67页 |
5.2.1 响应面法 | 第65-66页 |
5.2.2 响应面近似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66-67页 |
5.3 电池箱多项式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电池箱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 第70-77页 |
6.1 引言 | 第70页 |
6.2 遗传算法和多学科优化介绍 | 第70-71页 |
6.3 电池箱的多目标优化 | 第71-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