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1.1 淫羊藿简介 | 第9页 |
| 1.2 淫羊藿主要成分 | 第9-12页 |
| 1.3 淫羊藿药理作用 | 第12-16页 |
| 1.3.1 淫羊藿提取物药理作用 | 第12-13页 |
| 1.3.2 淫羊藿单一成分药理作用 | 第13-16页 |
| 1.4 淫羊藿种植采收储存 | 第16页 |
| 1.5 淫羊藿成分转化 | 第16-18页 |
| 1.6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1.6.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1.6.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页 |
| 1.6.3 创新点 | 第19-21页 |
| 2 巫山淫羊藿主要成分分析与种植采收储存研究 | 第21-33页 |
| 2.1 引言 | 第21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 2.2.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 2.2.2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 2.2.3 巫山淫羊藿主要成分分析与种植采收储存研究 | 第22-24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 2.3.1 巫山淫羊藿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4页 |
| 2.3.2 巫山淫羊藿主要成分色谱-质谱联用鉴定 | 第24-27页 |
| 2.3.3 巫山淫羊藿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27-29页 |
| 2.3.4 巫山淫羊藿最佳采收月份的确定 | 第29页 |
| 2.3.5 巫山淫羊藿最佳用药部位的确定 | 第29-30页 |
| 2.3.6 巫山淫羊藿最佳储存条件的确定 | 第30-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3 巫山淫羊藿主要成分的炮制研究 | 第33-51页 |
| 3.1 引言 | 第33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 3.2.1 材料 | 第33页 |
| 3.2.2 仪器与试剂 | 第33-34页 |
| 3.2.3 高效液相分析方法 | 第34页 |
| 3.2.4 巫山淫羊藿提取物加热炮制研究 | 第34页 |
| 3.2.5 巫山淫羊藿叶片加热炮制、羊脂油炮制研究 | 第34-35页 |
| 3.2.6 巫山淫羊藿叶片植物油、猪油炮制研究 | 第35页 |
| 3.2.7 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RSM优化实验 | 第35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 3.3.1 巫山淫羊藿提取物加热炮制 | 第35-37页 |
| 3.3.2 巫山淫羊藿叶片加热炮制、羊脂油炮制 | 第37-41页 |
| 3.3.3 巫山淫羊藿叶片植物油、猪油炮制 | 第41-46页 |
| 3.3.4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 | 第46-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 4 巫山淫羊藿主要成分的酶转化 | 第51-59页 |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 4.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2页 |
| 4.2.2 α-L-鼠李糖苷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52页 |
| 4.2.3 高效液相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 4.2.4 α-L-鼠李糖苷酶水解朝藿定C对照品 | 第53页 |
| 4.2.5 α-L-鼠李糖苷酶水解巫山淫羊藿提取物 | 第53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 4.3.1 α-L-鼠李糖苷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53-55页 |
| 4.3.2 α-L-鼠李糖苷酶水解朝藿定C实验 | 第55-56页 |
| 4.3.3 α-L-鼠李糖苷酶水解巫山淫羊藿提取物实验 | 第56-58页 |
| 4.4 实验小结 | 第58-59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3页 |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 5.2 展望 | 第60-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 附录 | 第71-73页 |
| A.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 第71-72页 |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