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我军日益重视官兵心理健康问题 | 第11-12页 |
·突发灾害事件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 第12页 |
·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官兵心理干预研究相对较少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从广泛性干预模式到针对性干预模式 | 第16页 |
·从反应性干预模式到预防性干预模式 | 第16-17页 |
·从自发性干预模式到专业性干预模式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元分析方法 | 第17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7-18页 |
·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论文结构 | 第18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突发灾害事件心理干预发展概述 | 第20-34页 |
·突发灾害事件的类型 | 第20-24页 |
·自然性灾害 | 第20-23页 |
·非自然性灾害 | 第23-24页 |
·国内外突发灾害事件心理干预体系 | 第24-26页 |
·国外灾害心理干预体系 | 第24-25页 |
·国内灾害心理干预体系 | 第25-26页 |
·突发灾害事件军队救援行动 | 第26-29页 |
·突发灾害事件军队救援行动的概念界定 | 第26页 |
·我国突发灾害事件军队救援行动的历史 | 第26-28页 |
·突发灾害事件军队救援行动的特点 | 第28-29页 |
·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官兵心理干预体系 | 第29-34页 |
·灾后救援官兵心理干预与战场心理干预的关系 | 第29-30页 |
·战场心理干预体系建设的成果 | 第30-32页 |
·灾后救援官兵心理干预的发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官兵常见心理问题 | 第34-50页 |
·对汶川地震救援官兵SCL-90 调查结果的元分析 | 第34-41页 |
·方法 | 第35-38页 |
·结果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救援官兵心理反应的特点 | 第41-44页 |
·不同应激阶段的心理反应特点 | 第41-42页 |
·不同救援任务的心理反应特点 | 第42-43页 |
·不同救援人群的心理反应特点 | 第43-44页 |
·救援官兵在不同阶段易发的心理问题 | 第44-50页 |
·救援准备阶段 | 第44-45页 |
·救援行动前期 | 第45-47页 |
·救援行动中期 | 第47-48页 |
·救援行动后期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官兵初阶心理干预的实施 | 第50-56页 |
·个人层面的心理干预 | 第50-53页 |
·平时的预防性心理干预 | 第50-51页 |
·执行任务时的应急性心理干预 | 第51-53页 |
·集体层面的心理干预 | 第53-56页 |
·平时的预防性心理干预 | 第53-54页 |
·执行任务时的应急性心理干预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官兵高阶心理干预的实施 | 第56-72页 |
·心理干预实施人员的确定 | 第56-58页 |
·心理干预实施人员的基本组成 | 第56-58页 |
·心理干预实施人员的专业素养 | 第58页 |
·心理干预实施对象的确定 | 第58-60页 |
·临床表现的评估 | 第59页 |
·应激水平的评估 | 第59-60页 |
·评估常用量表 | 第60页 |
·心理干预的核心措施 | 第60-62页 |
·确定主要问题 | 第61页 |
·提供安全环境 | 第61页 |
·给予心理支持 | 第61页 |
·提出应对策略 | 第61页 |
·制定行动计划 | 第61-62页 |
·得到当事人的承诺 | 第62页 |
·心理干预的关键技术 | 第62-72页 |
·救援行动前期心理干预的关键技术 | 第62-66页 |
·救援行动中期心理干预的关键技术 | 第66-68页 |
·救援行动后期心理干预的关键技术 | 第68-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附录A 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 第78-84页 |
附录B DSM-IV-TR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 | 第84-85页 |
附录C DSM-IV-TR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