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再生透水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光催化材料的应用 | 第14-19页 |
1.4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9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22-36页 |
2.1 原材料 | 第22-24页 |
2.2 负载光催化材料的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制备工艺 | 第24-25页 |
2.2.1 光催化组分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透水混凝土的拌合 | 第24页 |
2.2.3 透水混凝土的成型 | 第24-25页 |
2.2.4 透水混凝土的养护 | 第25页 |
2.3 负载光催化材料的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性能测试 | 第25-33页 |
2.3.1 抗压强度测试 | 第25-26页 |
2.3.2 透水系数测试 | 第26-27页 |
2.3.3 孔隙率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4 光催化降解率测试 | 第28-30页 |
2.3.5 雨水冲刷模拟设备 | 第30-31页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32页 |
2.3.7 水化热测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光催化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36-62页 |
3.1 光催化组分 | 第36-40页 |
3.1.1 光催化组分光催化降解率分析 | 第36页 |
3.1.2 不同光催化组分的制备 | 第36-39页 |
3.1.3 不同光催化组分的光催化降解率评价 | 第39-40页 |
3.2 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 第40-56页 |
3.2.1 正交设计概念介绍 | 第40-43页 |
3.2.2 本文采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 第43-56页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3.3.1 配合比分析 | 第56-58页 |
3.3.2 细化TiO_2掺量的试验 | 第58-59页 |
3.4 光催化降解率耐久性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纳米光催化材料对混凝土水化反应过程探究 | 第62-74页 |
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62-70页 |
4.1.1 样品的制作 | 第62-63页 |
4.1.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4.2 水化热试验 | 第70-73页 |
4.2.1 样品的制作 | 第70页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纳米TiO_2特性与吸附机理研究 | 第74-82页 |
5.1 TiO_2光催化效应机理介绍 | 第74-75页 |
5.2 锐矿型电子结构模拟 | 第75-78页 |
5.2.1 Material studio软件介绍 | 第75-76页 |
5.2.2 锐矿型TiO_2性质 | 第76-78页 |
5.3 锐钛矿型TiO_2不同晶面光催化降解率模拟 | 第78-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