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6页 |
1.2.1 公路景观与交通安全 | 第13-14页 |
1.2.2 驾驶人的视觉负荷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于驾驶人视觉负荷的山区公路行车实验 | 第19-25页 |
2.1 视觉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瞳孔 | 第19页 |
2.1.2 瞳孔变化与驾驶人视觉负荷的关系 | 第19-20页 |
2.1.3 动态视觉感知特征 | 第20页 |
2.1.4 颜色、亮度对视觉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 行车实验 | 第21-23页 |
2.2.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3 实验方案 | 第22-23页 |
2.3 研究指标的分析及选用 | 第23-24页 |
2.3.1 常用实验指标分析 | 第23页 |
2.3.2 本文研究指标的选用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山区公路驾驶人视觉信息量的计算 | 第25-45页 |
3.1 视觉信息量计算方法 | 第25-29页 |
3.1.1 驾驶人视觉信息量计算模型 | 第25-28页 |
3.1.2 视觉信息量模型分析 | 第28-29页 |
3.2 基于山区公路景观的视觉信息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9-39页 |
3.2.1 计算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29-32页 |
3.2.2 模型建立的关键因素及假设条件 | 第32-38页 |
3.2.3 视觉信息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3 山区公路景观空间类型的划分及视觉信息量的计算 | 第39-44页 |
3.3.1 山区公路景观空间类型划分 | 第39-41页 |
3.3.2 驾驶人视觉信息量的计算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驾驶人瞳孔面积样本熵与视觉负荷强度及视觉信息量的交互影响 | 第45-69页 |
4.1 瞳孔面积的样本熵处理及分析 | 第45-49页 |
4.1.1 样本熵的引入 | 第46-47页 |
4.1.2 驾驶人瞳孔面积样本熵分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47-48页 |
4.1.3 基于MATLAB的驾驶人瞳孔面积样本熵计算 | 第48-49页 |
4.2 瞳孔面积样本熵与视觉负荷强度及视觉信息量的相关性 | 第49-65页 |
4.2.1 开敞空间 | 第49-55页 |
4.2.2 半郁闭空间 | 第55-60页 |
4.2.3 郁闭空间 | 第60-65页 |
4.3 三种空间类型的分析比较 | 第65-68页 |
4.3.1 驾驶人瞳孔面积样本熵值的分析比较 | 第65-66页 |
4.3.2 驾驶人视觉负荷强度的分析比较 | 第66-67页 |
4.3.3 驾驶人视觉信息量的分析比较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基于驾驶人视觉负荷的山区公路景观评价 | 第69-83页 |
5.1 山区公路景观环境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69-74页 |
5.1.1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 第69-70页 |
5.1.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 第70页 |
5.1.3 评价指标及其参数的获取 | 第70-72页 |
5.1.4 评价指标的量化及相关性消除 | 第72-73页 |
5.1.5 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 | 第73-74页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74-77页 |
5.3 基于驾驶人视觉负荷的山区公路景观评价 | 第77-79页 |
5.3.1 评价指标因素集的确定 | 第77页 |
5.3.2 评语集的确定 | 第77页 |
5.3.3 权重集的计算 | 第77-78页 |
5.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78-79页 |
5.4 工程实例应用 | 第79-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