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花生论文

植物内生拟茎点霉对花生土壤化感组分和根系分泌物的调节作用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花生连作障碍问题第15页
    1.2 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第15-19页
        1.2.1 土壤有毒化感物质的积累第15-17页
        1.2.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第17-18页
        1.2.3 土壤花生病原菌的增殖第18页
        1.2.4 土壤酶活性的降低第18页
        1.2.5 土壤有效养分失衡第18-19页
    1.3 花生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第19页
    1.4 使用植物内生真菌克服花生连作障碍第19-24页
        1.4.1 前期已经研究的内生菌克服连作障碍机理第20-21页
        1.4.2 推测还可能存在的内生真菌克服连作障碍机理第21-24页
    1.5 论文科学假说与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1 论文的科学假说第24页
        1.5.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2章 内生真菌B3对花生根系分泌物的调控及其对根瘤菌共生结瘤的影响第25-5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2.1.1 供试材料与培养基第25-26页
        2.1.2 内生真菌B3与花生根部共生体系的建立第26页
        2.1.3 内生真菌B3与花生根部共生检测第26-27页
        2.1.4 花生根系分泌物收集第27-28页
        2.1.5 花生根系分泌物组分鉴定第28页
        2.1.6 花生根系分泌物对花生根瘤菌结瘤特性的影响第28-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51页
        2.2.1 内生真菌B3在花生根部定殖第30-31页
        2.2.2 B3接种组和未接组根系分泌物对根瘤菌生长的影响第31页
        2.2.3 B3接种组和未接B3组根系分泌物对根瘤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31-32页
        2.2.4 B3接种组和未接B3组根系分泌物对根瘤菌趋化性的影响第32-36页
        2.2.5 B3接种组和未接B3组分泌物对根瘤菌nodC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6页
        2.2.6 B3接种组和未接B3组分泌物处理根瘤菌后对花生结瘤数量的影响第36-39页
        2.2.7 内生真菌B3对花生根系分泌物中酚酸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第39页
        2.2.8 内生真菌B3对花生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第39-44页
        2.2.9 内生真菌B3对花生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44-46页
        2.2.10 单一有机酸组分对根瘤菌生长,被膜的影响第46-47页
        2.2.11 单一酚酸组分对根瘤菌生长,被膜的影响第47页
        2.2.12 单一有黄酮组分对根瘤菌生长,被膜的影响第47-48页
        2.2.13 单一氨基酸组分对根瘤菌生长,被膜的影响第48页
        2.2.14 单一酚酸、黄酮、有机酸和氨基酸组分对根瘤菌趋化性的影响第48-49页
        2.2.15 黄酮组分对根瘤菌nodC基因表达及结瘤的影响第49-51页
    2.3 讨论第51-54页
        2.3.1 接种内生菌B3后花生根系分泌物对根瘤菌结瘤能力的调控作用第51页
        2.3.2 接种内生菌B3对根系分泌物组分的影响第51-52页
        2.3.3 根系分泌物中单一组分对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第52-54页
第3章 内生菌B3漆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对花生连作土壤修复第54-7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3.1.1 化学试剂和酶第54页
        3.1.2 菌株、载体和培养基第54-55页
        3.1.3 内生菌B3基因组DNA和总RNA提取第55页
        3.1.4 内生菌B3全长漆酶基因(lacB3)的克隆第55页
        3.1.5 内生菌B3漆酶基因(lacB3)全长cDNA的克隆第55-56页
        3.1.6 内生菌B3漆酶基因(lacB3)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6页
        3.1.7 内生菌B3漆酶基因在粟酒裂殖酵母中异源表达和纯化第56-57页
        3.1.8 漆酶活性测定第57页
        3.1.9 重组漆酶rLACB3的生物化学特性第57页
        3.1.10 添加纯化重组漆酶rLACB3的花生盆栽试验第57-58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8-74页
        3.2.1 内生菌B3漆酶基因lacB3的克隆和测序分析第58-64页
        3.2.2 rLACB3在粟酒裂殖酵母中的表达与纯化第64页
        3.2.3 重组漆酶rLACB3的生物化学特性第64-71页
        3.2.4 重组漆酶rLACB3对花生生长,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酚酸的影响第71-74页
第4章 木犀草素对花生的化感作用及内生菌B3对其降解第74-10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4-84页
        4.1.1 试验材料第74-75页
        4.1.2 木犀草素从花生残茬中的释放第75页
        4.1.3 土壤降解过程中残茬中的木犀草素含量变化第75页
        4.1.4 木犀草素含量测定方法第75-76页
        4.1.5 木犀草素对花生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第76-78页
        4.1.6 木犀草素对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第78-80页
        4.1.7 内生真菌B3在液体培养基中对木犀草素的降解第80页
        4.1.8 土壤中内生真菌对木犀草素的降解第80-81页
        4.1.9 内生真B3降解木犀草素过程中降解产物的检测第81页
        4.1.10 内生菌B3降解关键酶活性测定第81-82页
        4.1.11 原儿茶酸3,4-双加氧酶(Prc)和偏苯三酚1,2-双加氧酶(Hyd)全长cDNA的克隆第82页
        4.1.12 prc和hyd基因表达的qRT-PCR检测第82-83页
        4.1.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83-8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4-100页
        4.2.1 木犀草素在花生残茬中的释放第84页
        4.2.2 木犀草素对花生种子胚根伸长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第84-86页
        4.2.3 木犀草素对花生结瘤和豆血红蛋白含量第86页
        4.2.4 木犀草素对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影响第86页
        4.2.5 木犀草素对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含量影响第86页
        4.2.6 木犀草素对花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影响第86-89页
        4.2.7 木犀草素对花生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第89-90页
        4.2.8 木犀草素浓度对内生真菌体外降解的影响第90页
        4.2.9 内生真菌在纯培养和土壤条件下对木犀草素的降解第90-92页
        4.2.10 内生真菌降解木犀草素中间降解产物鉴定第92-95页
        4.2.11 芳香环裂解双加氧酶活性动态变化第95-97页
        4.2.12 prc和hyd基因克隆和mRNA表达分析第97-100页
        4.2.13 内生菌B3对木犀草素的降解途径第100页
    4.3 讨论第100-104页
        4.3.1 木犀草素在土壤中的释放第100页
        4.3.2 木犀草素对花生幼苗生长影响第100-102页
        4.3.3 木犀草素对土壤脱氢酶,SMBC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102页
        4.3.4 木犀草素对花生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第102页
        4.3.5 内生菌B3在摇瓶和土壤中降解木犀草素第102-103页
        4.3.6 内生菌B3对木犀草素降解途径第103-104页
第5章 白藜芦醇对花生化感作用及内生菌B3对其降解第104-12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4-109页
        5.1.1 试验材料第104-105页
        5.1.2 白藜芦醇从花生残茬中的释放第105页
        5.1.3 土壤降解过程中残茬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变化第105页
        5.1.4 白藜芦醇含量测定方法第105页
        5.1.5 白藜芦醇对花生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第105-106页
        5.1.6 白藜芦醇对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第106页
        5.1.7 内生真菌B3在液体培养基中对白藜芦醇的降解第106-107页
        5.1.8 土壤中内生真菌对白藜芦醇的降解第107页
        5.1.9 内生真B3降解白藜芦醇过程中降解产物的检测第107-108页
        5.1.10 内生菌B3白藜芦醇裂解酶活性测定第108页
        5.1.11 白藜芦醇裂解酶(Res)全长cDNA的克隆第108-109页
        5.1.12 res基因表达的qRT-PCR检测第109页
        5.1.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10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09-123页
        5.2.1 白藜芦醇在花生残茬中的释放第109-110页
        5.2.2 白藜芦醇对花生种子胚根伸长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第110-112页
        5.2.3 白藜芦醇对花生结瘤和豆血红蛋白含量第112页
        5.2.4 白藜芦醇对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和SMBC含量影响第112页
        5.2.5 白藜芦醇对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含量影响第112-113页
        5.2.6 白藜芦醇对花生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第113-115页
        5.2.7 白藜芦醇对花生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第115页
        5.2.8 白藜芦醇浓度对内生真菌体外降解的影响第115-116页
        5.2.9 内生真菌在纯培养和土壤条件下对白藜芦醇的降解第116-117页
        5.2.10 内生真菌降解白藜芦醇中间降解产物鉴定第117-118页
        5.2.11 白藜芦醇裂解酶活性动态变化第118页
        5.2.12 res基因克隆和mRNA表达分析第118-122页
        5.2.13 内生菌B3对白藜芦醇的降解途径第122-123页
    5.3 讨论第123-125页
        5.3.1 花生残茬中白藜芦醇在土壤腐解条件下的释放第123页
        5.3.2 白藜芦醇对花生幼苗生长、结瘤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第123-124页
        5.3.3 内生菌B3对白藜芦醇降解能力及降解途径第124-125页
全文总结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菜硫甙生物合成关键基因BrMAM-3和BrAOP2进化与功能研究
下一篇:马铃薯Y病毒CP和HC-Pro蛋白影响植物光合速率分子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