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6页 |
1.1 硫代葡萄糖甙概述 | 第14-22页 |
1.1.1 硫代葡萄糖甙的结构与分类 | 第14-15页 |
1.1.2 硫代葡萄糖甙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 第15-19页 |
1.1.3 硫代葡萄糖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第19-20页 |
1.1.4 硫代葡萄糖甙的降解与其生物活性 | 第20-22页 |
1.2 硫甙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MAM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2.1 拟南芥硫甙合成过程中MAM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2.2 芸薹属蔬菜硫甙合成过程中MAM基因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 硫甙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AOP的研究进展 | 第24页 |
1.3.1 拟南芥硫甙合成过程中AOP基因研究进展 | 第24页 |
1.3.2 芸薹属蔬菜硫甙合成过程中AOP基因研究进展 | 第2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十字花科MAM基因的世系特异性进化分析 | 第26-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2.1.1 基因信息 | 第27页 |
2.1.2 共线性基因分析 | 第27页 |
2.1.3 聚类分析 | 第27页 |
2.1.4 Motif分析 | 第27页 |
2.1.5 选择压力分析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2.2.1 十字花科已测序物种MAM基因的鉴定 | 第28-29页 |
2.2.2 十字花科核心物种中MAM基因的进化 | 第29-32页 |
2.2.3 十字花科物种MAM基因位点共线性分析 | 第32-33页 |
2.2.4 MAM基因位点世系特异性进化模型 | 第33-35页 |
2.2.5 共线性MAM基因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35页 |
2.2.6 十字花科物种MAM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 第35-36页 |
2.3 讨论 | 第36-40页 |
2.3.1 世系Ⅰ特异物种中MAM基因位点附近发生过染色体重排事件 | 第37页 |
2.3.2 MAM基因功能的多样性可能导致不同脂肪族硫甙的积累 | 第37-38页 |
2.3.3 十字花科核心物种中正向选择压力驱动了MAM基因功能的分化 | 第38-40页 |
第三章 BrMAM-3基因功能与变异分析 | 第40-5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3.1.2 质粒载体及菌株 | 第41页 |
3.1.3 酶、试剂和试剂盒 | 第41-42页 |
3.1.4 常用培养基和试剂配置 | 第42页 |
3.1.5 白菜原生质体制备用溶液配制 | 第42-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3.2.1 控制白菜脂肪族硫甙积累的关键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43页 |
3.2.2 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详细步骤请见附录) | 第43页 |
3.2.3 BrMAM-3基因功能互补实验 | 第43-44页 |
3.2.4 亚细胞定位实验 | 第44-45页 |
3.2.5 BrMAM-3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5-46页 |
3.2.6 BrMAM-3基因标记开发及自然群体变异筛选 | 第46页 |
3.2.7 控制白菜脂肪族硫甙积累的QTL内其他候选基因变异分析 | 第46页 |
3.2.8 硫甙提取及HPLC分析(具体步骤请见附录) | 第46页 |
3.2.9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3.3.1 BrMAM-3基因表达与白菜脂肪族硫甙积累高度相关 | 第46-47页 |
3.3.2 BILs群体基因型与硫甙表型间的关联分析 | 第47-48页 |
3.3.3 控制白菜脂肪族硫甙积累的主效QTL内候选基因的变异分析 | 第48-50页 |
3.3.4 BrMAM-3基因在自然群体中的变异情况 | 第50-51页 |
3.3.5 BrMAM-3定位于白菜叶绿体内 | 第51-52页 |
3.3.6 BrMAM-3基因功能分析 | 第52-53页 |
3.3.7 BrMAM-3基因不同表达模式与脂肪族硫甙积累相关 | 第53-55页 |
3.4 讨论 | 第55-57页 |
3.4.1 BrMAM-3基因结构变异导致了白菜脂肪族硫甙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3.4.2 BrMAM-3基因可用于白菜高脂肪族硫甙的改良 | 第56-57页 |
第四章 BrAOP2基因功能与功能分化 | 第57-8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4.1.1 材料 | 第58页 |
4.1.2 质粒载体及菌株 | 第58页 |
4.1.3 十字花科AOP共线性基因信息及共线性分析软件 | 第58页 |
4.1.4 酶、试剂和试剂盒 | 第58页 |
4.1.5 常用培养基和试剂配置 | 第58-59页 |
4.1.6 白菜原生质体制备用溶液配制 | 第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4.2.1 聚类分析 | 第59页 |
4.2.2 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59页 |
4.2.3 原核表达实验 | 第59-60页 |
4.2.4 三个BrAOP2基因功能互补实验 | 第60页 |
4.2.5 亚细胞定位实验 | 第60-61页 |
4.2.6 Pro_(BrAOP2):GUS组织定位实验 | 第61页 |
4.2.7 三个BrAOP2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61页 |
4.2.8 硫甙提取及HPLC分析 | 第61页 |
4.2.9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2-73页 |
4.3.1 BrAOP2蛋白结构及进化分析 | 第62-68页 |
4.3.2 三个BrAOP2基因均被定位于细胞质中 | 第68页 |
4.3.3 三个BrAOP2基因均具有生物催化活性 | 第68-71页 |
4.3.4 三个BrAOP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发生了表达上的分化 | 第71-73页 |
4.4 讨论 | 第73-82页 |
4.4.1 三个BrAOP2基因均具备生物催化活性 | 第74页 |
4.4.2 十字花科AOP基因的变异及物种的形成 | 第74页 |
4.4.3 白菜AOP2基因的表达分化 | 第74-75页 |
4.4.4 BrAOP2基因是改良白菜有益硫甙的关键候选基因 | 第75-8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附录 | 第93-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