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粟酒裂殖酵母中PPR蛋白Ppr10与Ppr11相关功能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PPR蛋白与人类疾病第10页
    1.2 PPR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第10-11页
    1.3 生物体内PPR蛋白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4 模式生物——酒裂殖酵母第12页
    1.5 展望第12-14页
第二章 ppr11为必需基因第14-43页
    2.1 实验材料第14-18页
        2.1.1 菌种和质粒第14-16页
        2.1.2 培养基与相关试剂第16-18页
    2.2 实验方法第18-26页
        2.2.1 引物设计第18-19页
        2.2.2 敲除ppr11重组质粒的构建第19-24页
        2.2.3 重组质粒酶切之后LiAc转化yHL6381单倍体酵母菌株第24-25页
        2.2.4 重组质粒酶切之后LiAc转化yHL6403双倍体酵母菌株第25-26页
        2.2.5 随机孢子分析第26页
        2.2.6 pREP82X-ppr11回补ppr11-del-his双倍体酵母菌株第26页
    2.3 实验结果第26-42页
        2.3.1 ppr11-del-his单倍体酵母菌株的筛选第26-27页
        2.3.2 ppr11-del-leu单倍体酵母菌株的筛选第27-28页
        2.3.3 ppr11-del-leu-1000单倍体酵母菌株的筛选第28-29页
        2.3.4 Kim DU构建的ppr11基因缺失突变株的PCR验证第29页
        2.3.5 ppr11-del-leu-1000双倍体酵母菌株的筛选第29-32页
        2.3.6 ppr11-del-his双倍体酵母菌株的筛选第32-35页
        2.3.7 质粒回补ppr11-del-his双倍体酵母菌株第35-42页
    2.4 实验讨论第42-43页
第三章 粟酒裂殖酵母ppr10以及ppr11基因相关功能的研究第43-59页
    3.1 实验材料第43-45页
        3.1.1 菌种和质粒第43-45页
        3.1.2 培养基与相关试剂试剂第45页
    3.2 实验方法第45-50页
        3.2.1 引物设计第45页
        3.2.2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5-49页
        3.2.3 ppr11-del-kanMX6菌株的筛选第49-50页
        3.2.4 ppr11和ppr10基因缺失突变体点圈实验第50页
        3.2.5 高表达ppr11、 ppr10对yHL6381菌株生长的影响第50页
        3.2.6 自身回补ppr11和ppr10的基因缺失突变体第50页
    3.3 实验结果第50-57页
        3.3.1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50-53页
        3.3.2 ppr11基因敲除菌株的筛选第53-54页
        3.3.3 ppr11和ppr10基因缺失突变体点圈实验第54-56页
        3.3.4 高表达ppr11、ppr10对yHL6381菌株生长的影响第56-57页
        3.3.5 自身回补ppr11和ppr10的基因缺失突变体第57页
    3.4 实验讨论第57-59页
第四章 粟酒裂殖酵母Ppr10和Ppr11的相互作用第59-76页
    4.1 实验材料第59-63页
        4.1.1 菌种和质粒第59-63页
        4.1.2 培养基以及相关试剂第63页
    4.2 实验方法第63-67页
        4.2.1 引物设计第63-64页
        4.2.2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64-67页
    4.3 实验结果第67-75页
        4.3.1 Ppr10-TAP在yHL6381菌株中的表达及检测第67-69页
        4.3.2 Ppr11-3HA在yHL6381菌株中的表达及检测第69-70页
        4.3.3 Ppr10-HIS、Ppr11-HIS重组质粒的构建以及蛋白原核表达检测第70-71页
        4.3.4 以pET41a为表达载体,构建Ppr10-GST、Ppr10-3-GST、Ppr10-5-GST重组质粒第71-72页
        4.3.5 以pGEX-4T-1为表达载体,原核表达pr10-GST、pr10-3-GST、Ppr10-5-GST重组蛋白第72-73页
        4.3.6 Ppr11-C-HIS蛋白的纯化第73-74页
        4.3.7 Ppr10-GST和Ppr11-C-HIS的体外相互作用第74-75页
    4.4 实验讨论第75-76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附录一 主要仪器第84-85页
附录二 本实验所用的质粒第85-87页
附录三 本实验所用的菌种第87-8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七个调控相关基因对达托霉素合成的影响
下一篇:构巢曲霉中与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相关的salA、vnxA、akrA的基因敲除以及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