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移动互联短距离接运规划 | 第13-28页 |
2.1 移动互联短距离接运理念 | 第13-16页 |
2.1.1 需求分析 | 第14-15页 |
2.1.2 接运相关问题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2 短距离出行特点 | 第16-17页 |
2.2.1 弹性出行比例大 | 第16页 |
2.2.2 起讫点随机性强 | 第16-17页 |
2.2.3 出行主要靠步行和单车 | 第17页 |
2.3 移动互联接运规划 | 第17-21页 |
2.3.1 接运规划 | 第18-20页 |
2.3.2 接运规划路线 | 第20-21页 |
2.4 站点规划 | 第21-27页 |
2.4.1 网络优化规划 | 第21页 |
2.4.2 网络覆盖模型 | 第21-22页 |
2.4.3 站点可达性 | 第22-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数据调查及处理 | 第28-43页 |
3.1 调查对象 | 第28-29页 |
3.2 调查方法 | 第29-31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29-30页 |
3.2.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31-42页 |
3.3.1 调查样本有效性分析 | 第31页 |
3.3.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模型构建分析数据 | 第43-52页 |
4.1 非集计模型 | 第43-46页 |
4.1.1 模型理念 | 第43-45页 |
4.1.2 非集计模型建模 | 第45-46页 |
4.2 BL模型 | 第46-48页 |
4.2.1 BL模型建立 | 第46页 |
4.2.2 BL模型标定 | 第46-48页 |
4.3 利用多种数据建立P&BR模型 | 第48-51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4.3.2 模型标定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移动互联短距离接运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 第52-64页 |
5.1 COPERT模型简介与模型参数确定 | 第52-54页 |
5.1.1 模型简介 | 第52-53页 |
5.1.2 参数取值 | 第53-54页 |
5.2 机动车PM2.5排放因子与速度的关系 | 第54-56页 |
5.3 移动互联接运对机动车城区行驶平均车速的影响 | 第56-63页 |
5.3.1 跟车模型建立 | 第57页 |
5.3.2 研究方法简介 | 第57-58页 |
5.3.3 数据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手机APP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74页 |
6.1 技术背景 | 第64-68页 |
6.1.1 数据库相关设计 | 第64-66页 |
6.1.2 服务器相关设计 | 第66-68页 |
6.2 手机客户端设计 | 第68-71页 |
6.2.1 注册模块 | 第69页 |
6.2.2 登陆模块 | 第69-70页 |
6.2.3 信息模块 | 第70-71页 |
6.3 功能测试 | 第71-73页 |
6.3.1 用户注册和登陆 | 第71页 |
6.3.2 乘客信息界面 | 第71-72页 |
6.3.3 司机信息界面 | 第72-73页 |
6.3.4 信息反馈界面 | 第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4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