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 | 第14-29页 |
2.1 气象自动站观测数据 | 第14-17页 |
2.1.1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 | 第14页 |
2.1.2 气象观测数据特点 | 第14-17页 |
2.1.3 气象观测数据误差类型 | 第17页 |
2.2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评估方法 | 第17-23页 |
2.2.1 传统质量控制 | 第18-21页 |
2.2.2 气象数据完整性评判 | 第21页 |
2.2.3 气象观测装备观测数据一致性检测 | 第21-22页 |
2.2.4 气象观测装备可靠性分析 | 第22-23页 |
2.3 关联规则算法 | 第23-25页 |
2.3.1 关联规则的定义 | 第23-24页 |
2.3.2 常见关联规则算法简介 | 第24-25页 |
2.4 兴趣度度量 | 第25-28页 |
2.4.1 兴趣度的提出 | 第25页 |
2.4.2 几种典型的兴趣度度量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兴趣度关联规则的气象观测装备一致性检测算法 | 第29-46页 |
3.1 一种改进的兴趣度度量方式 | 第29-33页 |
3.1.1 新的度量方式的定义 | 第29-31页 |
3.1.2 超集兴趣度上界 | 第31-32页 |
3.1.3 兴趣度与相关度度量的关系 | 第32-33页 |
3.2 基于兴趣度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 第33-37页 |
3.2.1 主要思想 | 第33-35页 |
3.2.2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 第35-37页 |
3.3 基于兴趣度关联规则的气象观测装备一致性检测模型 | 第37-41页 |
3.3.1 模型流程 | 第38-39页 |
3.3.2 气象观测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39-40页 |
3.3.3 气象数据规则匹配过程 | 第40-41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4.1 实验数据的预处理 | 第41-42页 |
3.4.2 检测指标 | 第42页 |
3.4.3 实验过程 | 第42-44页 |
3.4.4 实验分析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第46-63页 |
4.1 需求分析 | 第46-48页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48-49页 |
4.3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第49-58页 |
4.3.1 流程管理 | 第50-51页 |
4.3.2 数据配置及处理 | 第51-53页 |
4.3.3 设备及运行状态管理 | 第53-55页 |
4.3.4 数据查询与显示 | 第55-56页 |
4.3.5 专家分析 | 第56-57页 |
4.3.6 系统管理 | 第57-58页 |
4.4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第58-62页 |
4.4.1 数据库介绍 | 第58-59页 |
4.4.2 数据库设计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第63-84页 |
5.1 系统登录 | 第63-64页 |
5.2 数据配置及处理的实现 | 第64-70页 |
5.2.1 数据报文的解析 | 第64-66页 |
5.2.2 报文的质量控制 | 第66-67页 |
5.2.3 气象数据的入库 | 第67-68页 |
5.2.4 系统效果与操作说明 | 第68-70页 |
5.3 设备及运行状态管理的实现 | 第70-73页 |
5.3.1 外场信息管理的记录与查询的实现 | 第70-71页 |
5.3.2 设备运行状态管理的实现 | 第71-72页 |
5.3.3 设备维护记录 | 第72-73页 |
5.4 数据查询与显示的实现 | 第73-75页 |
5.4.1 观测要素展示 | 第73-74页 |
5.4.2 查询结果导出 | 第74-75页 |
5.5 专家分析的实现 | 第75-78页 |
5.5.1 完整性评判 | 第75-76页 |
5.5.2 基于兴趣度关联规则的气象观测装备一致性检测 | 第76-78页 |
5.5.3 可靠性分析 | 第78页 |
5.6 系统测试 | 第78-83页 |
5.6.1 测试环境介绍 | 第78-79页 |
5.6.2 系统测试准则 | 第79页 |
5.6.3 软件测试方法 | 第79-80页 |
5.6.4 系统测试结果 | 第80-8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84-85页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85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与参与的项目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