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1页 |
一、当前高中写作教学现状 | 第6-7页 |
二、新课改背景下,研究性写作教学新模式探索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㈠ 研究性写作教学新模式探索的目的 | 第7-8页 |
㈡ 研究性写作教学新模式探索的意义 | 第8-9页 |
三、国内外写作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㈠ 国外写作教学模式研究概况 | 第9页 |
㈡ 国内写作教学模式研究概况 | 第9页 |
㈢ 研究性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与问题 | 第9-10页 |
四、研究内容、原则与方法 | 第10-11页 |
㈠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㈡ 研究原则 | 第10页 |
㈢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基本含义和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一、基本含义 | 第11-12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2-13页 |
㈡ “生本”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研究性写作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过程 | 第14-26页 |
一、研究性写作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过程 | 第15-24页 |
㈠ 选题阶段 | 第15-18页 |
1、指导学生选择写作课题,树立理念 | 第15-16页 |
2、引导学生发现写作课题,树立信心 | 第16-18页 |
㈡ 搜集资料阶段 | 第18-19页 |
㈢ 写作阶段 | 第19-22页 |
㈣ 交流与修改评价阶段 | 第22-24页 |
二、研究性写作新模式的教学方法 | 第24-25页 |
三、研究性写作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成果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新课改背景下,研究性写作教学新模式的理性思考 | 第26-30页 |
一、学生的素质 | 第26-28页 |
二、教师的素质 | 第28-29页 |
三、人文化的教学设计思维 | 第29页 |
四、和谐师生关系 | 第29-3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