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页 |
第三节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文献法 | 第12页 |
二、SATI统计分析法 | 第12页 |
三、访谈法 | 第12页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一)国外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3页 |
(二)国外关于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国内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二)国内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依据及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第一节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依据 | 第18-19页 |
一、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 第18页 |
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多元文化论 | 第19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联合的理论 | 第19-20页 |
三、课程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架构 | 第21-30页 |
第一节 课程的顶层设计 | 第21-22页 |
一、课程的核心理念 | 第21页 |
二、课程的育人目标 | 第21-22页 |
(一)课程目标需要符合我国的国家意志 | 第22页 |
(二)课程目标还需符合广西本地实际 | 第22页 |
第二节 课程内容及情景的建设 | 第22-25页 |
一、课程相关教材的建设 | 第23-24页 |
(一)教材要契合素质教育精神 | 第23页 |
(二)教材形式要多样化 | 第23-24页 |
二、课程教学情景的建设 | 第24-25页 |
(一)教学情景的真实性原则 | 第24页 |
(二)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原则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优化及师资建设 | 第25-27页 |
一、课程实施的不同方式 | 第25-26页 |
(一)课程实施方式的综合性 | 第25页 |
(二)课程实施方式的均衡性 | 第25-26页 |
二、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 第26-27页 |
(一)加大师资建设力度 | 第26页 |
(二)提高教师课程参与的力度 | 第26-27页 |
第四节 课程管理及评价的建设 | 第27-30页 |
一、课程管理的建设 | 第27-28页 |
(一)多部门联合管理相关课程 | 第27页 |
(二)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相互融合 | 第27-28页 |
二、课程评价的建设 | 第28-30页 |
(一)课程评价需要贯穿始终 | 第28页 |
(二)课程评价需要贯彻全方位 | 第28-30页 |
第四章 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 | 第30-43页 |
第一节 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 第30-38页 |
一、南宁市M小学简介 | 第30-31页 |
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现状调查 | 第31-38页 |
(一)课程建设的理念和育人目标 | 第31-32页 |
(二)M小学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课程情况 | 第32-34页 |
(三)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评价情况 | 第34-35页 |
(四)学生学习情况及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的态度 | 第35-38页 |
第二节 M小学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效 | 第38-40页 |
一、课程目标得到了较好地实现 | 第38页 |
二、课程内容、结构形成了自有的体系 | 第38-39页 |
三、课程实施取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 第39页 |
四、课程评价方式关注到了过程评价 | 第39-40页 |
第三节 M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一、课程目标需更精准的问题 | 第40页 |
二、课程运行机制更便畅的问题 | 第40-41页 |
三、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更完善的问题 | 第41页 |
四、课程结构更合理的问题 | 第41-42页 |
五、课程实施更有效的问题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问题的症结分析 | 第43-46页 |
第一节 学校偏重活动课忽视专项课 | 第43页 |
第二节 学校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尚不全面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学校课程师资不足 | 第44页 |
第四节 学校课程管理方法、评价手段欠佳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问题的优化对策探讨 | 第46-51页 |
第一节 课程内容、结构整合 | 第46-47页 |
一、构建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合理科学的体系 | 第46页 |
二、充分发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 第46-47页 |
第二节 课程资源整合 | 第47-48页 |
一、充分开发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内和校外资源 | 第47-48页 |
二、合理利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硬性和软性资源 | 第48页 |
第三节 课程教师队伍整合 | 第48-49页 |
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 第48-49页 |
二、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及参与的能力 | 第49页 |
第四节 课程方法整合 | 第49-51页 |
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需要科学的管理 | 第49-50页 |
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需要有力的监督评价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1 | 第57-58页 |
附录2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