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3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1.2 重载铁路概况与路基病害 | 第20-29页 |
1.2.1 国际重载铁路历史沿革 | 第20-23页 |
1.2.2 我国重载铁路路基结构 | 第23-25页 |
1.2.3 重载铁路路基病害状况 | 第25-26页 |
1.2.4 重载铁路路基病害治理 | 第26-29页 |
1.3 纤维加固土技术研究与实践 | 第29-36页 |
1.3.1 纤维加固土纤维类型 | 第29-30页 |
1.3.2 纤维加固土技术 | 第30页 |
1.3.3 纤维土静力特性 | 第30-32页 |
1.3.4 纤维土动力特性 | 第32-33页 |
1.3.5 纤维土补强机理 | 第33-35页 |
1.3.6 纤维土本构关系 | 第35-36页 |
1.4 固化加固土技术研究与实践 | 第36-40页 |
1.4.1 土壤固化剂类型 | 第36-38页 |
1.4.2 固化土静力特性 | 第38-39页 |
1.4.3 固化土动力特性 | 第39-4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0-43页 |
第2章 路基素填土与改良土静力性能试验 | 第43-81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4-5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44-46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46-47页 |
2.2.3 试验方案 | 第47-51页 |
2.3 素填土静力性能试验结果 | 第51-54页 |
2.3.1 压实度影响 | 第51-52页 |
2.3.2 固结围压影响 | 第52-53页 |
2.3.3 含水率影响 | 第53页 |
2.3.4 破坏应力经验模型 | 第53-54页 |
2.4 改良土静力性能试验结果 | 第54-62页 |
2.4.1 纤维土试验结果 | 第54-58页 |
2.4.2 固化土试验结果 | 第58-62页 |
2.5 素填土与改良土静力模型 | 第62-77页 |
2.5.1 应变硬化型静力模型 | 第62-65页 |
2.5.2 素填土模型参数确定 | 第65-69页 |
2.5.3 纤维土模型参数确定 | 第69-72页 |
2.5.4 应变软化型静力模型 | 第72-73页 |
2.5.5 固化土模型参数确定 | 第73-77页 |
2.6 素填土与改良土破坏宏观特征 | 第77-7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3章 路基素填土及改良土动力性能试验 | 第81-121页 |
3.1 引言 | 第81-82页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82-85页 |
3.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82页 |
3.2.2 试验方案 | 第82-85页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85-92页 |
3.3.1 滞回数据稳定分析 | 第85-87页 |
3.3.2 骨干曲线确定方法 | 第87-89页 |
3.3.3 等效粘滞阻尼近似 | 第89-90页 |
3.3.4 动力本构模型选择 | 第90-92页 |
3.4 素填土动力性能试验结果 | 第92-100页 |
3.4.1 含水率影响 | 第92-95页 |
3.4.2 压实度影响 | 第95-97页 |
3.4.3 加载频率影响 | 第97-100页 |
3.5 纤维土动力性能试验结果 | 第100-113页 |
3.5.1 纤维长度影响 | 第100-103页 |
3.5.2 动应变对纤维加固效果影响 | 第103-106页 |
3.5.3 固结围压影响 | 第106页 |
3.5.4 纤维掺加率影响 | 第106-107页 |
3.5.5 纤维土动力参数确定 | 第107-113页 |
3.6 固化土动力性能试验结果 | 第113-119页 |
3.6.1 固化剂掺量影响 | 第113-116页 |
3.6.2 固结围压影响 | 第116-118页 |
3.6.3 动剪应变对固化加固效果影响 | 第118页 |
3.6.4 固化土动力参数确定 | 第118-11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4章 路基素填土与改良土动力累积塑性变形试验 | 第121-165页 |
4.1 引言 | 第121-122页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22-125页 |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122页 |
4.2.2 试验方案 | 第122-125页 |
4.3 素填土动力累积塑性变形试验结果 | 第125-138页 |
4.3.1 压实度影响 | 第126-129页 |
4.3.2 含水率影响 | 第129-132页 |
4.3.3 固结围压影响 | 第132-135页 |
4.3.4 加载频率影响 | 第135-138页 |
4.4 改良土动力累积塑性变形特性试验结果 | 第138-149页 |
4.4.1 纤维掺加率影响 | 第138-141页 |
4.4.2 纤维长度影响 | 第141-145页 |
4.4.3 固化剂掺量影响 | 第145-149页 |
4.5 临界动应力与影响因素 | 第149-154页 |
4.5.1 临界动应力确定方法 | 第149-150页 |
4.5.2 素填土临界动应力的确定 | 第150-152页 |
4.5.3 改良土临界动应力的确定 | 第152-154页 |
4.6 归一化动强度 | 第154-160页 |
4.6.1 归一化动强度模型 | 第155-156页 |
4.6.2 素填土及改良土归一化动强度模型 | 第156-160页 |
4.7 多层强化基床结构 | 第160-163页 |
4.7.1 路基面动荷载 | 第160页 |
4.7.2 素填土与改良土基床动强度对比 | 第160-162页 |
4.7.3 多层强化基床动强度 | 第162-16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5章 路基素填土与改良土的改进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165-197页 |
5.1 引言 | 第165-166页 |
5.2 双屈服面模型 | 第166-178页 |
5.2.1 双屈服面流动法则 | 第167-169页 |
5.2.2 剪切屈服面 | 第169-171页 |
5.2.3 体积屈服面 | 第171页 |
5.2.4 双屈服面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第171-178页 |
5.3 基于次加载面硬化准则的双屈服面本构模型 | 第178-191页 |
5.3.1 次加载面模型基本假设 | 第178-179页 |
5.3.2 次加载面模型演化机理 | 第179-182页 |
5.3.3 次加载面模型硬化准则 | 第182-187页 |
5.3.4 双屈服面模型本构方程 | 第187-190页 |
5.3.5 加载与卸载的基本准则 | 第190页 |
5.3.6 次加载面模型参数确定 | 第190-191页 |
5.4 基于次加载面硬化准则的双屈服面模型程序开发与验证 | 第191-195页 |
5.4.1 基于ABAQUS的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 第191-192页 |
5.4.2 模型验证与评价 | 第192-1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95-197页 |
结论 | 第197-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217-220页 |
致谢 | 第220-221页 |
个人简历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