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口学论文--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论文--中国人口论文

“人口红利”的反思与再定义--兼论中国“人口红利”的延续

论文创新点第5-14页
摘要第14-18页
ABSTRACT第18-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43页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24-30页
        一、选题背景和论文拟探讨的核心问题第24-27页
        二、选题意义第27-30页
    第二节 论文的内容安排与基本框架第30-38页
        一、研究思路第30-32页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第32-35页
        三、两个重要概念的界定第35-38页
    第三节 论文创新点及未来研究展望第38-43页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第38-41页
        二、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第41-43页
第二章 “人口红利”概念回顾及其讨论第43-53页
    第一节 人口转变理论的回顾第43-49页
        一、人口转变过程及其阶段划分第43-45页
        二、人口转变的原因第45-46页
        三、人口转变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质量的变动规律第46-49页
    第二节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第49-51页
        一、“人口红利”概念的起源与定义第49-50页
        二、“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反思与再定义第53-67页
    第一节 对传统“人口红利”概念的反思第53-62页
        一、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反思传统“人口红利”的局限性第53-59页
        二、从“人口红利”最新研究进展反思传统“人口红利”的局限性第59-62页
        三、从人口转变的内涵反思传统“人口红利”的局限性第62页
    第二节 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再定义第62-66页
        一、“人口红利”再定义的理论基础第62-64页
        二、新视角下“人口红利”的内涵与外延第64-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人口红利”问题提出的中国人口背景第67-78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过程第67-72页
        一、中国人口转变过程概述第67-69页
        二、中国人口生育水平变动趋势分析第69-72页
    第二节 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第72-77页
        一、中国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第72-73页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第73-75页
        三、中国人口质量变动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传统视角下的“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发展第78-87页
    第一节 “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增长第78-83页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形成和持续时间第78-79页
        二、“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第79-82页
        三、中国能够充分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原因分析第82-83页
    第二节 中国经济因传统“人口红利”消失所面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第83-86页
        一、传统“人口红利”消失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第83-84页
        二、中国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策略分析第84-86页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新视角下的“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发展第87-103页
    第一节 传统“人口红利”解释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局限性第87-88页
    第二节 教育能够减轻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第88-91页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第88-89页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人口受教育状况变化存在互动关系第89-91页
    第三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第91-94页
        一、相关研究的模型方法的梳理第91-92页
        二、模型构建第92-94页
    第四节 实证分析第94-100页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第94-96页
        二、模型的估计方法及结果第96-98页
        三、估计结果的解释第98-100页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七章 新视角下中国“人口红利”的测度第103-112页
    第一节 新视角下“人口红利”测度指标的构造思路第103-104页
    第二节 新视角下“人口红利”的测度指标的构造第104-107页
        一、新视角下“人口红利”测度指标构造的理论模型第104-105页
        二、新视角下“人口红利”测度指标的相关参数估算第105-107页
    第三节 中、日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对比分析第107-110页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第110-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八章 中国“人口红利”延续的可能性分析第112-129页
    第一节 延续中国“人口红利”的关键因素第112-113页
    第二节 人力资本存量变动的因素分解第113-117页
        一、人力资本存量的测度指标第113页
        二、人力资本存量差异的分解方法第113-115页
        三、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增长速度的因素分解第115-116页
        四、中国与日、韩两国人力资本存量差异的分解第116-117页
    第三节 人口受教育状况的预测方法回顾第117-121页
        一、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第118-119页
        二、永续盘存法第119-121页
    第四节 中国未来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潜力的估算第121-127页
        一、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潜力的估算方法第122-124页
        二、年龄别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潜力的估算第124-125页
        三、中国2015~2100年人口年龄结构的估计第125-126页
        四、中国未来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潜力的变动趋势分析第126-127页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第127-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九章 延续中国“人口红利”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安排第129-146页
    第一节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分析第129-133页
        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129-130页
        二、1950年以来人口变动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130-132页
        三、人力资本存量提升的关键性作用第132-133页
    第二节 扩大中国教育规模的战略安排第133-139页
        一、中国教育规模现状分析第133-136页
        二、战略安排第136-139页
    第三节 促进中国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的战略安排第139-143页
        一、中国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现状第139-142页
        二、战略安排第142-143页
    第四节 提高中国教育质量的战略安排第143-146页
中外文参考文献第146-157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载列车荷载下路基素填土与改良土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冲击载荷作用下夹层结构动态响应及失效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