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主要缩写词与英文对照汇总表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38页 |
1.1 水环境病原微生物特性差异及迁移转化规律 | 第15-22页 |
1.1.1 水环境中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及结构、感染性差异 | 第15-19页 |
1.1.2 水环境中病原菌和病毒赋存特性差异 | 第19-20页 |
1.1.3 水处理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消减及迁移转化规律 | 第20-22页 |
1.2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应用现状 | 第22-28页 |
1.2.1 形态观察法 | 第22-23页 |
1.2.2 培养法 | 第23-24页 |
1.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4-25页 |
1.2.4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1.2.5 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 | 第27页 |
1.2.6 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1.3 水处理消毒技术及水质卫生学标准 | 第28-35页 |
1.3.1 紫外线消毒技术 | 第28-29页 |
1.3.2 氯消毒技术 | 第29-30页 |
1.3.3 臭氧消毒技术 | 第30-31页 |
1.3.4 消毒效果比较 | 第31-33页 |
1.3.5 水质卫生学微生物标准 | 第33-35页 |
1.4 课题研究概述 | 第35-38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35页 |
1.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8-6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8-41页 |
2.1.1 模拟病原体和细胞系 | 第38-39页 |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39-4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2.2 实验微生物筛选与培养 | 第41-47页 |
2.2.1 耐药大肠杆菌的筛选 | 第41-43页 |
2.2.2 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研究 | 第43页 |
2.2.3 耐药大肠杆菌的抗性基因研究 | 第43-45页 |
2.2.4 大肠杆菌的增殖培养 | 第45页 |
2.2.5 细胞培养 | 第45-47页 |
2.2.6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增殖培养 | 第47页 |
2.3 消毒实验过程 | 第47-50页 |
2.3.1 紫外线消毒实验 | 第47-48页 |
2.3.2 光复活和暗修复实验 | 第48-49页 |
2.3.3 氯消毒实验 | 第49-50页 |
2.3.4 微生物灭活和复活百分比的计算 | 第50页 |
2.4 细菌损伤的检测方法 | 第50-56页 |
2.4.1 大肠杆菌的可培养能力检测 | 第50-51页 |
2.4.2 细菌形态观察 | 第51页 |
2.4.3 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分析 | 第51页 |
2.4.4 细菌新陈代谢能力检测 | 第51-53页 |
2.4.5 大肠杆菌DNA损伤分析 | 第53-55页 |
2.4.6 大肠杆菌mRNA损伤分析 | 第55-56页 |
2.5 病毒损伤的检测方法 | 第56-61页 |
2.5.1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性检测 | 第56-58页 |
2.5.2 脊髓灰质炎病毒RNA损伤分析 | 第58-59页 |
2.5.3 肠道病毒ICC-RT-qPCR方法的建立 | 第59-61页 |
3 紫外线和氯对细菌和病毒的灭活特性 | 第61-72页 |
3.1 紫外线消毒对细菌和病毒的灭活 | 第61-68页 |
3.1.1 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 | 第61-62页 |
3.1.2 紫外线消毒对大肠杆菌的灭活 | 第62-65页 |
3.1.3 紫外线消毒后大肠杆菌的光复活和暗修复现象 | 第65-67页 |
3.1.4 紫外线消毒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灭活 | 第67-68页 |
3.2 氯消毒对细菌和病毒的灭活 | 第68-70页 |
3.2.1 氯消毒对大肠杆菌的灭活 | 第68-69页 |
3.2.2 氯消毒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灭活 | 第69-70页 |
3.3 紫外线和氯消毒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效果的比较 | 第70-71页 |
3.4 小结 | 第71-72页 |
4 紫外线和氯对细菌的灭活作用机制 | 第72-105页 |
4.1 细胞外围结构损伤分析 | 第72-82页 |
4.1.1 SEM分析紫外线消毒对大肠杆菌形态学的影响 | 第72-73页 |
4.1.2 SEM分析氯消毒对大肠杆菌形态学的影响 | 第73-74页 |
4.1.3 FCM分析紫外线消毒对大肠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损伤 | 第74-76页 |
4.1.4 FCM分析氯消毒对大肠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损伤 | 第76-82页 |
4.2 细菌核酸损伤分析 | 第82-93页 |
4.2.1 大肠杆菌绝对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第82-85页 |
4.2.2 紫外线消毒对大肠杆菌DNA损伤 | 第85-87页 |
4.2.3 氯消毒对大肠杆菌DNA损伤 | 第87-88页 |
4.2.4 大肠杆菌mRNA损伤分析引物的选择 | 第88-89页 |
4.2.5 紫外线消毒对大肠杆菌mRNA的损伤 | 第89-91页 |
4.2.6 氯消毒对大肠杆菌mRNA的损伤 | 第91-93页 |
4.3 细菌新陈代谢能力损伤分析 | 第93-97页 |
4.3.1 ATP生物发光法与大肠杆菌浓度的相关关系 | 第93-94页 |
4.3.2 紫外线消毒对大肠杆菌ATP的影响 | 第94-95页 |
4.3.3 氯消毒对大肠杆菌ATP的影响 | 第95-97页 |
4.4 紫外线对细菌耐药性影响 | 第97-103页 |
4.4.1 紫外线消毒对抑菌环直径的影响 | 第97-98页 |
4.4.2 耐药大肠杆菌绝对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第98-100页 |
4.4.3 紫外线消毒对耐药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损伤 | 第100-102页 |
4.4.4 紫外线消毒对耐药基因相对丰度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4.5 各种损伤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103页 |
4.6 小结 | 第103-105页 |
5 紫外线和氯对病毒的灭活作用机制 | 第105-115页 |
5.1 TCID_(50)、RT-qPCR、ICC-RT-qPCR方法灵敏度及相关关系 | 第105-109页 |
5.1.1 引物和探针的选取 | 第105页 |
5.1.2 肠道病毒定量PCR检测可靠性 | 第105-107页 |
5.1.3 各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 第107-108页 |
5.1.4 ICC-RT-qPCR方法、RT-qPCR方法与TCID_(50)方法的相关关系 | 第108-109页 |
5.2 病毒核酸损伤分析 | 第109-111页 |
5.2.1 紫外线消毒对脊髓灰质炎病毒RNA的损伤 | 第109-110页 |
5.2.2 氯消毒对脊髓灰质炎病毒RNA的损伤 | 第110-111页 |
5.3 病毒增殖能力损伤分析 | 第111-113页 |
5.3.1 紫外线消毒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3.2 氯消毒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4 各种损伤检测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113页 |
5.5 小结 | 第113-115页 |
6 紫外线和氯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对比 | 第115-122页 |
6.1 紫外线对细菌和病毒的作用机制 | 第115-118页 |
6.1.1 紫外线对细菌和病毒灭活差异分析 | 第115-116页 |
6.1.2 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机制 | 第116-117页 |
6.1.3 紫外线对病毒的作用机制 | 第117-118页 |
6.2 氯对细菌和病毒的作用机制 | 第118-121页 |
6.2.1 氯对细菌和病毒灭活差异分析 | 第118-119页 |
6.2.2 氯对细菌的作用机制 | 第119-120页 |
6.2.3 氯对病毒的作用机制 | 第120-121页 |
6.3 小结 | 第121-122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22-126页 |
7.1 结论 | 第122-124页 |
7.2 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7.3 建议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8页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