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特征及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典型工程实例 | 第12-14页 |
1.2.2 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研究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对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的变形机理分析 | 第22-29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软岩及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判别 | 第22-24页 |
2.2.1 软岩的判别 | 第22-23页 |
2.2.2 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判别 | 第23-24页 |
2.3 地应力场概述 | 第24-25页 |
2.3.1 初始应力场的组成 | 第24页 |
2.3.2 高地应力的判定 | 第24-25页 |
2.4 软岩隧道的大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2.4.1 初始地应力场 | 第25-26页 |
2.4.2 隧道埋深 | 第26页 |
2.4.3 围岩强度应力比 | 第26页 |
2.4.4 围岩的力学特性和构造特性 | 第26-27页 |
2.4.5 尺寸效应 | 第27页 |
2.4.6 卸荷力学效应 | 第27页 |
2.4.7 施工工法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软岩隧道现场监控量测与数据分析 | 第29-57页 |
3.1 概述 | 第29页 |
3.2 依托工程 | 第29页 |
3.3 隧道原设计施工方案 | 第29-32页 |
3.4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方案 | 第32-39页 |
3.4.1 监控量测的目的及要求 | 第32-33页 |
3.4.2 监控量测的内容与方法 | 第33页 |
3.4.3 测点布置方案 | 第33-35页 |
3.4.4 传感器工作原理 | 第35-39页 |
3.5 软岩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 第39-56页 |
3.5.1 净空收敛 | 第39-44页 |
3.5.2 拱顶沉降 | 第44-49页 |
3.5.3 围岩压力 | 第49-52页 |
3.5.4 钢架应力 | 第52-53页 |
3.5.5 喷射混凝土应力 | 第53-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软岩隧道围岩变形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57-85页 |
4.1 概述 | 第57页 |
4.2 常用软岩隧道施工工法对比 | 第57-59页 |
4.3 本构模型的选取及计算假定 | 第59页 |
4.3.1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59页 |
4.3.2 计算假定 | 第59页 |
4.4 三台阶七步法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71页 |
4.4.1 三台阶七步法简介 | 第59-60页 |
4.4.2 计算参数 | 第60-62页 |
4.4.3 建模及划分网格 | 第62-63页 |
4.4.4 净空收敛分析 | 第63-65页 |
4.4.5 拱顶沉降分析 | 第65-67页 |
4.4.6 围岩应力分析 | 第67-69页 |
4.4.7 围岩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69-71页 |
4.4.8 三台阶七步法支护参数 | 第71页 |
4.5 CD法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71-81页 |
4.5.1 CD法简介 | 第71-72页 |
4.5.2 计算参数 | 第72页 |
4.5.3 建模及划分网格 | 第72-73页 |
4.5.4 净空收敛分析 | 第73-75页 |
4.5.5 拱顶沉降分析 | 第75-77页 |
4.5.6 围岩应力分析 | 第77-79页 |
4.5.7 围岩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79-81页 |
4.5.8 CD法支护参数 | 第81页 |
4.6 合理施工方案的探讨 | 第81-84页 |
4.6.1 净空收敛对比 | 第81-82页 |
4.6.2 拱顶沉降对比 | 第82页 |
4.6.3 围岩应力对比 | 第82-83页 |
4.6.4 围岩塑性区对比 | 第83页 |
4.6.5 合理施工方案建议 | 第83-8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