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1 角色理论及角色扮演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 第9-10页 |
1.3.2 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影响 | 第10页 |
1.3.3 二胎出生前后,头胎儿童的心理、行为变化 | 第10-11页 |
1.3.4 家庭儿童同胞关系研究 | 第11-12页 |
1.3.5 研究评述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2-13页 |
1.4.2 观察法 | 第13页 |
1.4.3 访谈法 | 第13页 |
1.4.4 个案工作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二胎家庭 | 第14页 |
2.1.2 头胎儿童 | 第14页 |
2.1.3 角色失调 | 第14-1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2.1 角色理论 | 第15页 |
2.2.2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5-16页 |
2.2.3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头胎儿童角色失调的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3.1 头胎儿童角色失调问题的具体表现 | 第18-19页 |
3.1.1 角色冲突 | 第18页 |
3.1.2 角色不清 | 第18-19页 |
3.2 头胎儿童角色失调问题的不良影响 | 第19页 |
3.2.1 影响同胞关系的建立,阻碍儿童健康成长 | 第19页 |
3.2.2 影响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 | 第19页 |
3.2.3 阻碍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与推进 | 第19页 |
3.3 头胎儿童角色失调的原因分析 | 第19-22页 |
3.3.1 微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0页 |
3.3.2 宏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0-22页 |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二胎家庭中头胎儿童角色失调问题的案例分析 | 第22-35页 |
4.1 服务对象基本信息 | 第22页 |
4.2 服务对象背景资料 | 第22-23页 |
4.3 服务对象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 第23-24页 |
4.4 个案工作介入的服务目标 | 第24页 |
4.5 个案工作介入的服务计划 | 第24-25页 |
4.6 个案工作介入过程 | 第25-33页 |
4.6.1 建立专业关系 | 第25-26页 |
4.6.2 澄清角色期待 | 第26-30页 |
4.6.3 角色学习与角色塑造 | 第30-32页 |
4.6.4 巩固积极转变、结案 | 第32-33页 |
4.7 评估 | 第33-34页 |
4.7.1 过程评估 | 第33页 |
4.7.2 结果评估 | 第33-34页 |
4.7.3 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 | 第34页 |
4.8 结案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建议与反思 | 第35-39页 |
5.1 解决二胎家庭中头胎儿童角色失调的建议 | 第35-38页 |
5.1.1 重视家庭教育,创建民主化家庭氛围 | 第35-36页 |
5.1.2 重视学生教育,增进同胞关系和亲子关系 | 第36页 |
5.1.3 探索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头胎儿童角色失调问题的有效途径 | 第36-37页 |
5.1.4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设施,负起二胎生育的社会责任 | 第37-38页 |
5.2 个案工作介入二胎家庭中头胎儿童角色失调问题的反思 | 第38-39页 |
5.2.1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头胎儿童角色失调问题的不足之处 | 第38页 |
5.2.2 研究者自身的不足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A 个案工作服务记录 | 第41-52页 |
附录B 满意度评估表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