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2.1 延安——红色革命的圣地 | 第9-10页 |
1.2.2 “延安·1938”——特色文化的盛宴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2 调研——街区体验与仪式参与 | 第11页 |
1.3.3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1 传播的的仪式观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2 符号分析法理论梳理 | 第13-14页 |
1.4.3 文化主题街区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4.4 红色革命文化和陕北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5 研究目的与价值 | 第15-17页 |
1.5.1 研究目的与主要问题 | 第15页 |
1.5.2 研究的价值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描述与解读”——仪式观视域下的文化符号表征 | 第17-36页 |
2.1 “延安·1938”文化主题街区民俗文化符号表征 | 第17-28页 |
2.1.1 剪纸艺术的符号学解读 | 第17-20页 |
2.1.2 建筑装饰的符号学解读 | 第20-24页 |
2.1.3 饮食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 第24-25页 |
2.1.4 民俗表演的符号学解读 | 第25-28页 |
2.2 “延安·1938”文化主题街区红色文化符号表征 | 第28-32页 |
2.2.1 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符号的能指 | 第29-31页 |
2.2.2 红色文化符号的所指 | 第31-32页 |
2.3 “延安·1938”文化主题街区的传播情景与传播形态 | 第32-36页 |
2.3.1 “延安·1938”文化主题街区的传播情景分析 | 第32-34页 |
2.3.2 “延安·1938”文化主题街区的传播形态与效果研究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强化”——仪式观视域下“延安·1938”的传播 | 第36-42页 |
3.1 “生产”与“再生产”——文化符号与“文化公共空间”的建构 | 第36-38页 |
3.2 “维系”——延安精神的凝聚与共享 | 第38-40页 |
3.3 “修正”与“转变”——“身份认同感”的获取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商业运作模式对延安红色文化解构的反思 | 第42-45页 |
4.1 “延安·1938”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4.1.1 符号的刻意堆砌和红色文化的过度消费 | 第42-43页 |
4.1.2 “训示”传播形态造成游客体验度不高、身份认同不足 | 第43页 |
4.2 文化主题街区的创新发展路径 | 第43-45页 |
4.2.1 合理配置文化符号,建构文化公共空间 | 第43-44页 |
4.2.2 “互联网+”传播形态,提高游客互动体验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