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46页 |
2.1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 | 第19-22页 |
2.1.1 农村公路的定义 | 第19-20页 |
2.1.2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 | 第20-21页 |
2.1.3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2.2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第22页 |
2.2.1 目的性 | 第22页 |
2.2.2 针对性 | 第22页 |
2.2.3 系统性 | 第22页 |
2.3 驶出路外风险指标 | 第22-31页 |
2.3.1 平曲线半径 | 第22-25页 |
2.3.2 弯道安全性 | 第25-31页 |
2.4 由车辆失控引起的正面相撞风险 | 第31-37页 |
2.4.1 路侧危险物 | 第31-35页 |
2.4.2 坡度 | 第35-37页 |
2.5 交叉口附近风险 | 第37-44页 |
2.5.1 交叉口数量 | 第37-39页 |
2.5.2 交叉口角度 | 第39-40页 |
2.5.3 视距 | 第40-42页 |
2.5.4 渠化 | 第42-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46-51页 |
3.1 交通安全评价方法介绍 | 第46-48页 |
3.1.1 常用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46页 |
3.1.2 本文采用的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第46-48页 |
3.2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估办法 | 第48-50页 |
3.2.1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级 | 第48-49页 |
3.2.2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 | 第49页 |
3.2.3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0页 |
3.2.4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实例 | 第51-88页 |
4.1 项目基本情况 | 第51页 |
4.2 项目基本数据的获取 | 第51-77页 |
4.2.1 平曲线半径 | 第52-54页 |
4.2.2 弯道安全性 | 第54-61页 |
4.2.3 路侧危险物 | 第61-64页 |
4.2.5 坡度 | 第64-65页 |
4.2.6 交叉口风险 | 第65-77页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7-85页 |
4.3.1 基本方法 | 第77-78页 |
4.3.2 对矩阵标准化 | 第78页 |
4.3.3 计算各个指标下各个项目的指标值比重 | 第78-82页 |
4.3.4 计算各个指标的熵值 | 第82-83页 |
4.3.5 计算各个指标的熵权 | 第83-85页 |
4.4 评价结果 | 第85-86页 |
4.5 一致性分析 | 第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改善措施 | 第88-91页 |
5.1 交通工程改善措施 | 第88-89页 |
5.1.1 交通标志 | 第88页 |
5.1.2 交通标线 | 第88-89页 |
5.1.3 交通防护设施 | 第89页 |
5.2 道路线形改善措施 | 第89页 |
5.2.1 平曲线半径 | 第89页 |
5.2.2 坡度 | 第89页 |
5.3 交叉口改善措施 | 第89-90页 |
5.3.1 交叉口数量 | 第89-90页 |
5.3.2 交叉口角度 | 第90页 |
5.3.3 交通渠化 | 第90页 |
5.4 道路环境 | 第90页 |
5.4.1 路侧危险物 | 第90页 |
5.4.2 视距 | 第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1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