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5-31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5-20页 |
1. 修宪建议制度化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 第15-18页 |
2. 修宪建议制度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科学化 | 第18-20页 |
(二) 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对于制度的理解 | 第20-26页 |
1. 选择新制度主义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2. 新制度主义与修宪建议:修宪惯例、公民利益与社会文化 | 第22-26页 |
(三) 文献综述及论文框架设计 | 第26-31页 |
第一章 宪法修改的必然性探寻 | 第31-47页 |
(一) 宪法修改的政治学理论 | 第31-39页 |
1. 立法权属于国家 | 第31-32页 |
2. 从契约论到人民主权:主权拥有者对宪法修改的影响 | 第32-38页 |
3. 马克思主义对于修宪必要性的论述 | 第38页 |
4. 小结 | 第38-39页 |
(二) 推动宪法修改的现实力量 | 第39-47页 |
1. 经济发展是推动宪法修改的根本力量 | 第39-41页 |
2. 政治力量的变迁是宪法修改的直接动力 | 第41-43页 |
3. 社会文化变迁同样影响宪法修改 | 第43-45页 |
4. 社会主流价值观革新促进了宪法修改 | 第45-47页 |
第二章 修宪建议是宪法修改的延伸 | 第47-61页 |
(一) 宪法修改的概念及方式 | 第47-50页 |
1. 宪法修改的概念 | 第47-48页 |
2. 宪法修改的方式及特点 | 第48-50页 |
(二) 宪法修改的一般程序及其延伸 | 第50-55页 |
1. 宪法修改的一般程序 | 第51-52页 |
2. 修宪程序延伸的必要性 | 第52-55页 |
(三) 修宪建议一般概述 | 第55-61页 |
1. 修宪建议的特点 | 第56-57页 |
2. 修宪建议与修宪草案的区别 | 第57页 |
3. 修宪建议的功能与价值定位 | 第57-61页 |
第三章 规范修宪建议的必要性 | 第61-76页 |
(一) 宪法修改的边界说争论 | 第61-64页 |
1. 宪法修改无界限说 | 第62-63页 |
2. 宪法修改界限存在论 | 第63-64页 |
(二) 规范宪法修改的现实必要性 | 第64-70页 |
1. 宪法修改需要维护宪法的权威性 | 第64-65页 |
2. 保持宪法适应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 第65-66页 |
3. 对于维护政权具有积极的意义 | 第66-68页 |
4. 是对现实力量的斗争和妥协的体现 | 第68-70页 |
(三) 宪法修改边界的一般规定 | 第70-73页 |
1. 宪法修改内容的限制 | 第70-72页 |
2. 对宪法修改时间上的限制 | 第72页 |
3. 特殊情况下对宪法修改的限制 | 第72-73页 |
(四) 修宪建议的边界所在 | 第73-76页 |
1. 禁止讨论内容:国体 | 第73-74页 |
2. 限制讨论内容:以国体为核心的基本制度 | 第74-75页 |
3. 充分讨论的修宪建议 | 第75-76页 |
第四章 明晰修宪权归属:修宪建议规范化的核心 | 第76-85页 |
(一) 修宪权的地位 | 第76-79页 |
1. 修宪权与制宪权的关系 | 第76-77页 |
2. 修宪权与宪法破坏、宪法废止及宪法停止 | 第77-78页 |
3. 修宪权与宪法解释、宪法变迁 | 第78-79页 |
(二) 修宪建议主体的明确化 | 第79-80页 |
(三) 委托行使——现代修宪权重要方式 | 第80-81页 |
(四) 政党引领修宪建议的必然性 | 第81-85页 |
1. 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运行的主要参与者 | 第81-82页 |
2. 宪法修改程序决定了政党在修宪建议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 第82-85页 |
第五章 我国修宪建议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评价 | 第85-97页 |
(一) 我国修宪建议制度历史演变及评价 | 第85-91页 |
1. 新中国成立至七八宪法制定的修宪建议实践 | 第85-87页 |
2. “八二”宪法制定至2004年的执政党修宪建议制度及实践 | 第87-91页 |
(二) 我国执政党在宪法修改建议中的作用评析 | 第91-97页 |
1. 共产党主导修宪建议的积极效应 | 第91-93页 |
2. 我国修宪建议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93-97页 |
第六章 我国执政党修宪建议的制度化建设 | 第97-108页 |
(一) 规范修宪建议过程的理念普及制度化 | 第98-101页 |
1. 成立专门的宪法知识宣传和普及机构 | 第98-99页 |
2. 政府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法治文化的养成 | 第99-101页 |
(二) 修宪建议程序及主体的规范 | 第101-104页 |
1. 提升宪法修改主体提出修宪建议的能力 | 第101-103页 |
2. 人大常委会委托是丰富修宪建议提出方式的必然选择 | 第103-104页 |
(三) 再议我国执政党修宪建议边界形成 | 第104-105页 |
(四) 形成具有持续的反馈机制 | 第105-108页 |
结语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攻读博士其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
后记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