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海洋环境管理 | 第19页 |
2.1.2 部门边界 | 第19-20页 |
2.1.3 跨部门协作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2.2.1 理论内涵 | 第22页 |
2.2.2 理论来源 | 第22-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泉州市海洋环境管理跨部门协作情况 | 第24-40页 |
3.1 泉州市海洋环境概况 | 第24-25页 |
3.2 泉州市海洋环境管理现状 | 第25-28页 |
3.2.1 泉州市海洋环境管理与协作目标 | 第25-26页 |
3.2.2 海洋环境管理的参与部门 | 第26-28页 |
3.3 泉州市海洋环境管理跨部门协作机制分析 | 第28-38页 |
3.3.1 协调型工作小组 | 第28-31页 |
3.3.2 部门联席会议 | 第31-33页 |
3.3.3 联合执法行动 | 第33-35页 |
3.3.4 行政合作协议 | 第35-37页 |
3.3.5 小结 | 第37-38页 |
3.4 泉州市海洋环境管理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发展趋势 | 第38-40页 |
3.4.1 机制的应用趋于全面 | 第38页 |
3.4.2 机制由“单一”向“组合”转变 | 第38-39页 |
3.4.3 由“区域内协作”向“区域外协作”转变 | 第39-40页 |
第4章 泉州市海洋环境管理跨部门协作机制存在问题与成因 | 第40-49页 |
4.1 存在问题 | 第40-44页 |
4.1.1 协作结构存在“职责同构” | 第40-41页 |
4.1.2 信息协作存在“孤岛现象” | 第41-42页 |
4.1.3 协作执行存在“低效困境” | 第42-44页 |
4.1.4 运行程序存在“随意无序” | 第44页 |
4.2 影响泉州市海洋环境管理跨部门协作机制运行的因素 | 第44-49页 |
4.2.1 观念因素:“无意识不协作”的观念 | 第45页 |
4.2.2 制度因素:运行程序缺乏规范 | 第45-46页 |
4.2.3 利益因素:部门主义下的博弈冲突 | 第46-47页 |
4.2.4 责任因素:监督与问责的模糊 | 第47-49页 |
第5章 泉州市海洋环境管理跨部门协作机制优化的策略与建议 | 第49-55页 |
5.1 优化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宏观策略 | 第49-50页 |
5.1.1 处理好“部门整合”与“碎片化”的关系 | 第49-50页 |
5.1.2 处理好“体制”与“机制”的关系 | 第50页 |
5.1.3 实现部门协作由外部推动转变为内部驱动 | 第50页 |
5.2 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微观措施 | 第50-55页 |
5.2.1 塑造“协作性公共管理”价值理念 | 第50-51页 |
5.2.2 破除“职责同构”的体制坚冰 | 第51-52页 |
5.2.3 以信息技术推动协作结构的变革 | 第52页 |
5.2.4 以制度改革完善协作程序 | 第52-54页 |
5.2.5 构建“政府-社会”的协作网络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局限性和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