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3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1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2.2 理论意义第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技术路线第12-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2.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第13-16页
        2.1.1 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基本情况第13-14页
        2.1.2 国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基本情况第14-16页
    2.2 公众安全感研究第16-20页
        2.2.1 公众安全感的定义第16-18页
        2.2.2 公众安全感的结构与测量工具第18-20页
        2.2.3 本研究中的公众安全感第20页
    2.3 公众风险认知研究第20-24页
        2.3.1 风险认知的定义第21页
        2.3.2 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第21-24页
第三章 构建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公众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模型第24-33页
    3.1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界定第24页
    3.2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公众安全感的概念界定与测量第24-25页
        3.2.1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公众安全感的概念界定第24-25页
        3.2.2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公众安全感的测量模型第25页
    3.3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公众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模型第25-33页
        3.3.1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本身属性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第26-28页
        3.3.2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应对能力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第28-29页
        3.3.3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媒体传播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第29-30页
        3.3.4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个体因素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第30-31页
        3.3.5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社会因素为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第31-33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第33-36页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第33页
    4.2 量表的选择第33-34页
    4.3 量表的前测第34页
    4.4 量表的正式测量第34页
    4.5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第34-36页
第五章 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检验第36-45页
    5.1 人口统计学变量统计第36-37页
        5.1.1 性别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分析第36页
        5.1.2 居住地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分析第36-37页
    5.2 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模型的检验第37-41页
        5.2.1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第37-38页
        5.2.2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论第38-39页
        5.2.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第39-40页
        5.2.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论第40-41页
    5.3 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对安全感的作用途径第41-45页
        5.3.1 公众安全感结构维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第41-42页
        5.3.2 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对归属感的作用第42-43页
        5.3.3 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对生活安全感的作用第43-44页
        5.3.4 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对确定控制感的作用第44-45页
第六章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公众安全感的营造措施第45-51页
    6.1 营造群体归属感的具体措施第45-46页
        6.1.1 增加政府媒体的社会情感支持,恢复公众归属感第45-46页
        6.1.2 积极发挥社区、单位等公共组织的作用,加强公众归属感第46页
    6.2 营造危机确定控制感的具体措施第46-48页
        6.2.1 保障信息传播及时充分,恢复公众确定控制感第47-48页
        6.2.2 建立信息快速回应、辟谣机制,加强公众确定控制感第48页
    6.3 培育公众危机应对意识第48-51页
        6.3.1 加强危机教育,学习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第49页
        6.3.2 增加演习训练,增强危机应对能力第49-51页
结论与展望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56-57页
附录第57-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泉州市海洋环境管理跨部门协作机制研究
下一篇: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薪酬正常增长机制研究--以A市A局公务员薪酬体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