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新区和洛南新区城市空间宜居性比较分析
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2.1 城市空间 | 第13页 |
2.2 城市空间形态 | 第13-16页 |
2.3 城市宜居性的内涵 | 第16-17页 |
2.4 城市宜居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17-18页 |
2.4.1 合理利用资源 | 第17页 |
2.4.2 方便的生活 | 第17页 |
2.4.3 和谐的社会 | 第17页 |
2.4.4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17-18页 |
2.4.5 良好的环境 | 第18页 |
2.4.6 显著的城市文化 | 第18页 |
2.5 城市精神的内涵 | 第18-19页 |
2.6 城市精神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19-20页 |
3 城市空间宜居性的特征 | 第20-28页 |
3.1 城市宜居空间的发展原则 | 第20-21页 |
3.1.1 系统化原则 | 第20页 |
3.1.2 永续发展原则 | 第20页 |
3.1.3 人性化原则 | 第20页 |
3.1.4 立体化原则 | 第20页 |
3.1.5 多元化原则 | 第20-21页 |
3.2 宜居空间的地域性特征 | 第21-24页 |
3.2.1 宜居空间地域性的本质 | 第21-22页 |
3.2.2 宜居空间的有机特征 | 第22-23页 |
3.2.3 宜居空间的地域文脉特征 | 第23-24页 |
3.3 宜居空间的社会性特征 | 第24-25页 |
3.3.1 宜居空间的市民性 | 第24页 |
3.3.2 宜居空间的社会公正性 | 第24页 |
3.3.3 宜居空间的社会活力 | 第24-25页 |
3.4 宜居空间的时代性特征 | 第25-28页 |
3.4.1 宜居空间的时代性特征 | 第25-26页 |
3.4.2 当代及未来的城市宜居空间的需求特征 | 第26-28页 |
4 郑东新区和洛南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比较分析 | 第28-47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8-33页 |
4.1.1 郑东新区概况 | 第29-31页 |
4.1.2 洛南新区概况 | 第31-33页 |
4.2 宏观层面 | 第33-36页 |
4.2.1 城市空间选址 | 第33-35页 |
4.2.2 城市山水格局 | 第35-36页 |
4.3 中观层面 | 第36-40页 |
4.3.1 轴线 | 第36-38页 |
4.3.2 廊道 | 第38页 |
4.3.3 城市墙 | 第38-39页 |
4.3.4 天际线 | 第39-40页 |
4.4 微观层面 | 第40-47页 |
4.4.1 功能布局 | 第42-44页 |
4.4.2 路网结构 | 第44-45页 |
4.4.3 出行交通 | 第45-46页 |
4.4.4 标志空间 | 第46页 |
4.4.5 生活服务设施 | 第46-47页 |
5 郑东新区和洛南新区城市空间宜居性比较分析 | 第47-61页 |
5.1 城市空间宜居性SD调查与评价 | 第47-52页 |
5.1.1 基于SD法的调查设计 | 第47-48页 |
5.1.2 SD法调查设计的指标界定 | 第48-50页 |
5.1.3 调查问卷基础数据说明 | 第50-52页 |
5.2 SD得分表和SD曲线图 | 第52-54页 |
5.3 SD心理评价分析 | 第54-56页 |
5.4 城市客体指标对感知的影响 | 第56-57页 |
5.5 郑东新区空间感知评价 | 第57-58页 |
5.6 洛南新区空间感知评价 | 第58-59页 |
5.7 不同城市结构对空间感知的影响 | 第59-61页 |
5.7.1 现代城市结构对空间感知的影响 | 第59页 |
5.7.2 传统的城市结构对空间感知的影响 | 第59-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城市宜居性空间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Abstract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