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3-30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3-14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三)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7页 |
三、研究的目的与基本思路 | 第27-30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27页 |
(二) 基本思路 | 第27-28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8-30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学价值观的学理依据 | 第30-47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学价值观的必要性 | 第30-37页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 第30-32页 |
二、抵御西方“普世价值”的强势侵蚀 | 第32-34页 |
三、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价值认同 | 第34-37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学价值观的可行性 | 第37-42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相通相契 | 第37-39页 |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化的接力发展 | 第39-42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学价值观的意义 | 第42-47页 |
一、实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当代转化 | 第42-43页 |
二、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 第43-45页 |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儒学价值观在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境遇 | 第47-75页 |
第一节 儒学价值观的历史沿革 | 第47-54页 |
一、儒学价值观的源流 | 第47-52页 |
二、儒学价值观的理论形态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儒学价值观的内涵及特质 | 第54-69页 |
一、儒学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第54-66页 |
二、儒学价值观的主要特质 | 第66-69页 |
第三节 近百年来儒学价值观面对的冲击及挑战 | 第69-75页 |
一、新中国成立前“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 | 第69-71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传统 | 第71页 |
三、改革开放后儒学价值观的际遇 | 第71-75页 |
第三章 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异分析 | 第75-98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75-90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 第75-77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第77-90页 |
第二节 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 第90-93页 |
一、民本观与人本观 | 第90-91页 |
二、知行观与实践观 | 第91-92页 |
三、“和为贵”与和谐理念 | 第92-93页 |
第三节 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之处 | 第93-98页 |
一、社会基础与时代性不同 | 第93-95页 |
二、理论基础与思想本质的异质 | 第95-96页 |
三、核心价值旨趣与理想之别 | 第96-98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学价值观的科学探索 | 第98-127页 |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对儒学价值观的吸收和转化 | 第98-104页 |
一、爱国意识的升华 | 第98-100页 |
二、从群体主义到集体主义 | 第100-102页 |
三、从民本仁爱到为人民服务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邓小平对儒学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 第104-112页 |
一、“富民为民”思想呼应于儒家民本观 | 第105-108页 |
二、“两个文明”建设并举思想关联于传统儒家义利观 | 第108-110页 |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相通 | 第110-112页 |
第三节 江泽民对儒学价值观的继承和转换 | 第112-117页 |
一、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到新的境界 | 第113-114页 |
二、“执政为民”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贵民”思想的承继和转换 | 第114-115页 |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5-117页 |
第四节 胡锦涛对儒学价值观的承继和转换 | 第117-120页 |
一、“以人为本”与儒家民本思想 | 第117-118页 |
二、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承继和发展 | 第118-120页 |
第五节 习近平论儒学价值观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 第120-127页 |
一、儒学价值观思想精华的阐释 | 第120-122页 |
二、论儒学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 第122-124页 |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24-127页 |
第五章 儒学价值理念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创新转化 | 第127-166页 |
第一节 从传统仁爱观到社会主义友善价值现 | 第127-134页 |
一、传统仁爱观涵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 第127-128页 |
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对传统仁爱观的传承 | 第128-132页 |
三、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对传统仁爱观的创新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从传统民本观到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 第134-141页 |
一、传统民本观中有民主思想吗 | 第134-136页 |
二、儒家民本观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融通 | 第136-138页 |
三、儒家民本观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殊异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从传统诚信观到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 | 第141-147页 |
一、儒家诚信观的内涵 | 第141-142页 |
二、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对儒家诚信观的继承 | 第142-145页 |
三、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对儒家诚信观的超越 | 第145-147页 |
第四节 从传统公正观到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 | 第147-154页 |
一、传统公正观的的历史渊源 | 第148-149页 |
二、传统公正观的合理内核 | 第149-151页 |
三、传统公正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 第151-152页 |
四、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对传统公正观的超越 | 第152-154页 |
第五节 从传统和合观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 第154-159页 |
一、传统和合观的历史起源 | 第154-155页 |
二、传统和合观的思想精华 | 第155-157页 |
三、传统和合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 第157-159页 |
第六节 大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第159-166页 |
一、大同思想的发展 | 第159-160页 |
二、大同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 第160-162页 |
三、大同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启迪 | 第162-166页 |
第六章 以儒学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与方法 | 第166-195页 |
第一节 以儒学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 第166-170页 |
一、坚持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统一 | 第167-168页 |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第168-170页 |
第二节 以儒学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 第170-181页 |
一、国家制度战略 | 第170-174页 |
二、国民教育平台 | 第174-177页 |
三、传播宣传引导 | 第177-178页 |
四、社会示范效应 | 第178-181页 |
第三节 以儒学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 第181-195页 |
一、历史镜鉴法 | 第181-187页 |
二、转换滋养法 | 第187-188页 |
三、对接开新法 | 第188-189页 |
四、功能实现法 | 第189-195页 |
结语 | 第195-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11页 |
致谢 | 第211-212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