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1-21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循环农业的相关理论 | 第12-17页 |
1.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2-14页 |
2.循环经济理论 | 第14-16页 |
3. 生态学理论 | 第16-17页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五、本文的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河西绿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 第21-26页 |
一、农用地高效节约综合利用模式 | 第22-23页 |
(一)新型“间套轮作”种植模式 | 第22页 |
(二)反季节利用模式 | 第22页 |
(三)农用地高效节约综合利用模式运行的的框架及特点分析 | 第22-23页 |
二、集约高效节水型农业模式 | 第23-24页 |
三、废弃物资源利用型循环农业模式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河西绿洲循环农业模式优先序分析 | 第26-44页 |
一、制约河西绿洲农业循环发展的问题重要序 | 第26-32页 |
(一)制约河西绿洲农业循环发展的问题 | 第26-28页 |
1.制度问题 | 第27-28页 |
2.经济问题 | 第28页 |
3.技术问题 | 第28页 |
4.生态问题 | 第28页 |
(二)制约河西绿洲农业循环发展的问题重要序分析 | 第28-32页 |
1.准则层问题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29页 |
2. 制度问题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29-30页 |
3. 经济问题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30页 |
4. 技术问题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30-31页 |
5. 生态问题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31页 |
6.循环农业问题群总排序 | 第31-32页 |
二、农业循环模式发展的技术优先序 | 第32-43页 |
(一)界定相关定义及边界 | 第32-34页 |
1.技术组合的定义 | 第32-33页 |
2.技术群的定义 | 第33页 |
3.技术群及技术组合定理命题 | 第33页 |
4.有向图与树的基本概念 | 第33-34页 |
(二)河西绿洲农业循环技术路线图 | 第34-37页 |
1.资源节约高效种植技术群 | 第34页 |
2.集约化养殖技术群 | 第34-35页 |
3.循环农业生产接口技术群 | 第35页 |
4.加工技术群 | 第35-37页 |
(三)支撑和推动农业循环模式发展的技术重要序 | 第37-43页 |
1.准则层技术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37页 |
2.资源节约高效种植技术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37-38页 |
3.集约化养殖技术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38页 |
4.循环农业生产接口技术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38-39页 |
5.加工技术群的相对重要序 | 第39页 |
6.循环农业技术群总排序 | 第39-40页 |
7.各技术组合下技术项目的相对优先性 | 第40-43页 |
三、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技术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 第44-56页 |
一、模型介绍 | 第44页 |
二、数据来源及背景分析 | 第44-45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44页 |
(二)背景分析 | 第44-45页 |
三、企业循环农业模式构建 | 第45页 |
四、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SD结构模型 | 第45-46页 |
五、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技术经济的SD方程模型 | 第46-48页 |
六、绿洲灌区循环农业SD模型仿真 | 第48-55页 |
七、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6-65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6页 |
(一)逻辑树框架分析循环农业重要序的适用性 | 第56页 |
(二)关键技术的研发及秸秆的利用率是当前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56页 |
(三)企业循环农业模式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 第56页 |
二、讨论 | 第56-63页 |
(一)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技术经济发展的复杂性 | 第56-60页 |
1.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概念模型 | 第57-58页 |
2.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特征 | 第58-60页 |
(二)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技术经济具体发展机制 | 第60-63页 |
1.基于物质资源利用的“3R”机制 | 第60-61页 |
2.基于经济资源高效利用的再生产机制 | 第61页 |
3.技术与组织创新资本增效机制 | 第61-62页 |
4.空间环境适应性优化布局机制 | 第62-63页 |
5.一体化多主体参与机制 | 第63页 |
三、下一步可以进行的研究 | 第63-65页 |
(一)循环农业模式物流、能流及价值流综合研究 | 第63-64页 |
(二)农户、企业层面深层次分析 | 第64页 |
(三)区域性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