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 第11-18页 |
1.2.1 光谱法 | 第11-15页 |
1.2.2 热化学方法 | 第15页 |
1.2.3 平衡透析法 | 第15-16页 |
1.2.4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6-17页 |
1.2.5 核磁共振波谱法 | 第17页 |
1.2.6 其他方法 | 第17-18页 |
1.3 电化学方法在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零流电位法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理论基础 | 第19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零流电位法研究Cu~(2+)-甘氨酸和Cu~+-甘氨酸配位作用 | 第19页 |
1.5.2 零流电位法应用于吲哚美辛-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19-20页 |
1.5.3 零流电位法应用于美洛昔康-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20页 |
1.5.4 零流电位法测定拉米夫定含量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2. 零流电位法研究Cu~(2+)-甘氨酸和Cu~+-甘氨酸配位作用 | 第29-45页 |
2.1 前言 | 第29页 |
2.2 实验 | 第29-30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2.2.2 铜导电材料的准备 | 第30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2.3.1 零流电位法测定Cun+-Gly(n =1 或 2)配位作用的基础 | 第30-33页 |
2.3.2 铜丝表面电生Cu~(2+)或Cu~+ 的线性扫描电位范围的确定 | 第33-35页 |
2.3.3 Cu~(2+)-Gly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 第35-38页 |
2.3.4 Cu~+-Gly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3. 零流电位法应用于吲哚美辛-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45-59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6页 |
3.2.2 BSA-CMC的制备 | 第46-47页 |
3.2.3 零流电位法测定过程 | 第47页 |
3.2.4 吲哚美辛肠溶片中INM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3.3.1 BSA在CMC表面的固定情况 | 第48-49页 |
3.3.2 INM与BSA作用动力学研究 | 第49-51页 |
3.3.3 INM与BSA作用热力学研究 | 第51-53页 |
3.3.4 吲哚美辛肠溶片中INM含量测定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4. 零流电位法应用于美洛昔康-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59-73页 |
4.1 前言 | 第59-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0页 |
4.2.2 BSA-CMC的制备 | 第60页 |
4.2.3 零流电位法测定过程 | 第60-61页 |
4.2.4 药品中MLX含量测定 | 第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4.3.1 BSA在CMC表面的固定情况 | 第61-62页 |
4.3.2 MLX与BSA作用动力学研究 | 第62-65页 |
4.3.3 MLX与BSA作用热力学研究 | 第65-67页 |
4.3.4 药品中MLX含量测定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5. 零流电位法用于复杂体系中拉米夫定含量的测定 | 第73-85页 |
5.1 前言 | 第73-74页 |
5.2 实验 | 第74-76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74页 |
5.2.2 碳棒导电材料(CMC)的制备 | 第74页 |
5.2.3 溶液配置 | 第74页 |
5.2.4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3页 |
5.3.1 零流电位法用于复杂体系中药物含量测定的理论基础 | 第76-77页 |
5.3.2 不同pH条件下零流电位值对拉米夫定浓度的响应 | 第77-80页 |
5.3.3 干扰实验研究 | 第80-81页 |
5.3.4 复杂体系中药品的测定情况 | 第81-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页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85-86页 |
6.3 展望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