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七、九、十部乐与隋唐政治、音乐之关系 | 第12-29页 |
第一节 九部乐中诸部乐的结构体式 | 第12-17页 |
一、《西凉乐》 | 第13-14页 |
二、《龟兹乐》 | 第14-15页 |
三、《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 | 第15-16页 |
四、《康国乐》 | 第16页 |
五、《天竺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隋七、九部乐音乐功能的由弱而强 | 第17-22页 |
一、隋七部乐确立及其政治功能 | 第18-20页 |
二、隋九部乐确立及其娱乐、政治功能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唐九、十部乐政治功能的由强而弱 | 第22-27页 |
一、九、十部乐的政治功能在初盛唐的强化 | 第22-26页 |
二、唐九、十部乐功能由政治向娱乐的嬗替 | 第26-27页 |
第四节 隋唐七、九、十、部乐与政治、音乐关系之梳理 | 第27-29页 |
一、隋唐七、九、十部乐与政治的关系 | 第27页 |
二、隋唐七、九、十部乐与音乐的关系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胡戎乐意象对北朝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29-45页 |
第一节 胡戎乐意象的兴发及其与政治的关联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胡戎乐器乐曲意象的情感气质功能及其影响 | 第30-40页 |
一、怨情风格的形成与主要题材内容 | 第31-34页 |
二、胡戎乐器乐曲意象含义的固化及其影响 | 第34-37页 |
三、贞壮昂扬之胡气与周隋文人征行诗歌的发展 | 第37-40页 |
第三节 百戏、面具戏意象的娱乐功能及其影响 | 第40-45页 |
一、百戏角觝意象之娱乐功能的勃兴 | 第40-42页 |
二、面具戏形象对老子化胡主题的影响 | 第42-45页 |
第三章 胡戎乐对周、隋、初唐时期歌行体的影响 | 第45-63页 |
第一节 歌行体的定义及其音乐性 | 第45-48页 |
一、胡戎乐与歌行诗体关系之概述 | 第45页 |
二、歌行体的定义及特征 | 第45-46页 |
三、歌行体的音乐性 | 第46-48页 |
第二节“虏音”对歌行体发源、发展的影响 | 第48-56页 |
一、汉之“虏音”:《铙歌》与汉横吹曲对歌行诗体的影响 | 第48-50页 |
二、汉以后的北方民歌对歌行发源的影响 | 第50-54页 |
三、南风北渐与本土虏音对北朝文人歌行创作的双重影响 | 第54-56页 |
第三节“西胡”音乐对周、隋、初唐歌行的影响 | 第56-63页 |
一、“西胡”音乐之流行及其对诗歌的一般性影响 | 第56-58页 |
二、“西胡”音乐对周、隋、初唐歌行的具体影响 | 第58-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公开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