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鬻子》概论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四、难点 | 第1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鬻子》考辨 | 第14-24页 |
第一节 有关《鬻子》的文献资料 | 第14-17页 |
一、有关鬻熊的记载 | 第15-16页 |
二、有关《鬻子》的记载 | 第16页 |
三、后世对《鬻子》的征引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鬻子》中的历史事件 | 第17-18页 |
第三节 《鬻子》的文体风格 | 第18-19页 |
第四节 《鬻子》的流派归属 | 第19-24页 |
一、道家说 | 第20页 |
二、小说家说 | 第20-21页 |
三、杂家说 | 第21页 |
四、儒家说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鬻子》的思想范畴 | 第24-36页 |
第一节 重民 | 第24-28页 |
一、民的重要地位 | 第26-27页 |
二、重民的具体方法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尊贤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修身 | 第30-32页 |
第四节 道 | 第32-36页 |
第三章 《鬻子》的艺术成就 | 第36-50页 |
第一节 文体类型 | 第36-40页 |
一、说理文 | 第36-38页 |
二、叙事文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说理方法 | 第40-46页 |
一、借古喻今 | 第40-42页 |
二、对比 | 第42-43页 |
三、比喻 | 第43-44页 |
四、排比 | 第44-45页 |
五、顶真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语言特色 | 第46-50页 |
一、文质义弘 | 第46-47页 |
二、逻辑性强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