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督导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实务研究--基于服务学习模式的探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11-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回顾 | 第13-19页 |
1、教育性督导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研究 | 第14-16页 |
3、服务学习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4、评述与前瞻 | 第18-19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研究工作基础 | 第21-24页 |
4、与本文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简介 | 第24-26页 |
二、学习:教育性督导的教育功能 | 第26-42页 |
(一)学习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角色 | 第26-27页 |
1、知识传递者 | 第26页 |
2、支持引导者 | 第26-27页 |
3、资源链接者 | 第27页 |
(二)学习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内容 | 第27-30页 |
1、整合规划学习目标及课程框架 | 第27-28页 |
2、创造及提供持续服务学习的机会 | 第28页 |
3、协助学生熟悉社区机构概况 | 第28-29页 |
4、为学生提供知识和工作方法指导 | 第29页 |
5、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分享式的学习 | 第29-30页 |
(三)学习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特征 | 第30-31页 |
1、整体规划服务学习课程目标 | 第30页 |
2、实现与社区和机构的紧密联系 | 第30-31页 |
3、发挥和挖掘学生潜能 | 第31页 |
(四)学习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形式 | 第31-32页 |
1、个别督导 | 第31-32页 |
2、小组督导 | 第32页 |
(五)学习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成效评估 | 第32-41页 |
1、评估方法及形式 | 第32-33页 |
2、评估结果 | 第33-4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三、服务:教育性督导的实践功能 | 第42-54页 |
(一)服务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角色 | 第42-44页 |
1、协调者 | 第42页 |
2、引导者 | 第42-43页 |
3、同行者 | 第43页 |
4、评估者 | 第43-44页 |
(二)服务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内容 | 第44-47页 |
1、服务项目开发与设计 | 第44-46页 |
2、服务项目的实施 | 第46-47页 |
(三)服务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特征 | 第47页 |
1、实现知行合一 | 第47页 |
2、强调目的性和计划性 | 第47页 |
3、发挥学生自主精神 | 第47页 |
(四)服务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方式 | 第47-49页 |
1、大学生朋辈督导 | 第47-48页 |
2、社区机构督导 | 第48页 |
3、高校教师督导 | 第48-49页 |
(五)服务环节中D校教育性督导的成效评估 | 第49-52页 |
1、评估方法及形式 | 第49页 |
2、评估结果 | 第49-52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四、社区:教育性督导的实践场所 | 第54-59页 |
(一)服务学习中社区的内涵及角色 | 第54-55页 |
1、“社区”的内涵 | 第54页 |
2、“社区”的功能 | 第54-55页 |
(二)作为服务实践地的社区 | 第55-57页 |
1、社区和机构的选择 | 第55-56页 |
2、社区和机构的任务确定 | 第56-57页 |
(三)作为服务对象居住地的社区 | 第57-58页 |
1、社区需求调查的性质 | 第57页 |
2、社区需求调查的路径 | 第57页 |
3、社区服务需求挖掘 | 第57-58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五、反思:教育性督导的成效巩固 | 第59-65页 |
(一)教育性督导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59-60页 |
1、反思的必要性 | 第59页 |
2、反思的重要性 | 第59-60页 |
(二)教育性督导反思的实施策略 | 第60-62页 |
1、反思的引导者 | 第60页 |
2、反思的内容 | 第60-61页 |
3、反思的形式 | 第61-62页 |
(三)教育性督导的反思成效 | 第62-63页 |
1、个人发展规划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 第62页 |
2、掌握社会服务的专业技能 | 第62-63页 |
3、具有反省与判断的思考能力 | 第63页 |
4、了解社会问题与文化的多元 | 第63页 |
5、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第63页 |
6、强化社会责任 | 第63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六、结论与讨论 | 第65-70页 |
(一)探索与结论 | 第65-68页 |
1、研究结论 | 第65-68页 |
2、服务成效 | 第68页 |
(二)不足与讨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74-76页 |
附录二:冬青树志愿服务队服务学习课程提纲 | 第76-77页 |
附录三:冬青树志愿服务队服务前评估问卷 | 第77-79页 |
附录四:冬青树志愿服务队服务后评估问卷 | 第79-81页 |
附录五:冬青树志愿服务队服务机构评价表 | 第81-83页 |
附录六:冬青树志愿服务队被服务者综合评价问卷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