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斯坎伦道德契约主义研究

中文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2页
绪论第17-29页
    一、斯坎伦道德契约主义研究之缘起第17-20页
    二、斯坎伦道德契约主义研究综述第20-29页
第一章 斯坎伦道德契约主义的理论背景第29-49页
    第一节 社会契约论的一般观念第29-33页
    第二节 社会契约论的“古典”阶段——从霍布斯到卢梭第33-37页
        一、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第34-35页
        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第35-36页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第36-37页
    第三节 社会契约论在当代的复兴——罗尔斯的道德契约理论第37-42页
        一、罗尔斯新契约论的提出的理论背景第38-39页
        二、罗尔斯的新契约论方法第39-42页
    第四节 对罗尔斯契约论的批判以及现代契约主义面临的挑战第42-49页
        一、罗尔斯的原初状态理论是一种契约理论么?第43-44页
        二、罗尔斯的原初状态理论是多余的么?第44-46页
        三、对原初状态具体设计的批判第46-49页
第二章 斯坎伦的道德契约主义的逻辑根基——理由第49-69页
    第一节 理由和合理性第49-58页
        一、由“理性”到“理由”第49-52页
        二、理由和判断敏感态度第52-53页
        三、合理性第53-58页
    第二节 对休谟主义动机理论的批判第58-64页
        一、行为理由的来源第58-59页
        二、对欲望作为动机根源的批判第59-62页
        三、理由的正当性证明并非来源于欲望第62-64页
    第三节 斯坎伦的动机理论:理由是动机的根源第64-69页
        一、从欲望向理由的转变第64-65页
        二、以理由为基础的动机理论第65-67页
        三、实践理由的客观性第67-69页
第三章 斯坎伦道德契约主义的基本范畴——价值第69-89页
    第一节 对目的论价值观的批判第69-78页
        一、目的论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第69-71页
        二、一般性问题——对于目的论价值观的挑战第71-77页
        三、目的论价值观与道德目的论第77-78页
    第二节 价值推诿责任说明及其证明第78-82页
        一、斯坎伦价值“推诿责任”说明理论起源第78-79页
        二、开放性问题以及斯坎伦的回答第79-81页
        三、推诿责任说明的证明第81-82页
    第三节 斯坎伦推诿责任说明理论的反响第82-89页
        一、对斯坎伦推诿责任说明理论的批判第82-87页
        二、斯坎伦推诿责任说明理论在当代道德哲学中的意义第87-89页
第四章 斯坎伦契约主义的道德动机理论第89-107页
    第一节 斯坎伦契约主义关于道德动机的一般说明第90-96页
        一、何为道德动机第90-91页
        二、道德动机的难题——“普理查顿的困境”第91-92页
        三、道德动机理论的分类——形式和实质说明第92-94页
        四、斯坎伦契约主义关于道德动机的实质性说明第94-96页
    第二节 契约主义道德动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论证第96-101页
        一、契约主义道德动机的“重要性问题”论证第96-98页
        二、契约主义道德动机的“优先性问题”论证第98-101页
    第三节 对斯坎伦契约主义道德动机理论批判第101-107页
        一、对“相互认可的关系是契约主义动机根基”论断的质疑第102-103页
        二、对斯坎伦优先性问题论证的批判第103-107页
第五章 斯坎伦道德契约主义公式第107-135页
    第一节 契约主义道德公式的适用范围第109-114页
        一、契约主义道德范围的划分方式第109-110页
        二、广义的道德与狭义的道德第110-111页
        三、狭义的道德所包含的存在者第111-114页
    第二节 契约主义道德公式的主体——原则第114-119页
        一、原则、规则和理由第115-117页
        二、原则与道德判断第117-119页
    第三节 契约主义道德公式的核心——有理由拒绝第119-124页
        一、何谓“有理由”第119-122页
        二、有理由拒绝的内容第122-124页
    第四节 对斯坎伦道德契约主义的“多余性反对”第124-135页
        一、程序性多余性反对和动机性多余性反对第125-128页
        二、多余性反对的反驳——基于“个人理由”第128-131页
        三、“个人理由”与“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第131-135页
结语第135-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9-151页
后记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资本论》语境中的“历史科学”
下一篇:社会抗争理论视域下中国仇恨犯罪的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