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难点、创新点 | 第14-16页 |
1.5.1 研究的难点 | 第14页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就业能力含义的历史演变 | 第16-19页 |
2.1.1 第一阶段:注重劳动者个体阶段 | 第16-17页 |
2.1.2 第二阶段:交互性与动态性阶段 | 第17-18页 |
2.1.3 第三阶段:持续细化、深化阶段 | 第18-19页 |
2.2 就业能力指标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综述 | 第19-22页 |
2.2.1 就业能力指标构成的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2.2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第21-22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22-24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4-31页 |
3.1 研究构思 | 第24页 |
3.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及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3.2.1 人力资本 | 第25页 |
3.2.2 社会资本 | 第25-26页 |
3.2.3 职业认同 | 第26-27页 |
3.2.4 个体适应性 | 第27-28页 |
3.3 就业能力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3.3.1 家庭环境因素 | 第28-29页 |
3.3.2 企业用工政策 | 第29页 |
3.3.3 权益保障政策 | 第29-30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第4章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1-46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4.2 数据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31-33页 |
4.2.1 就业能力量表信度分析 | 第31-32页 |
4.2.2 就业能力量表效度分析 | 第32-33页 |
4.3 变量定义、描述性分析及就业能力指标分析 | 第33-37页 |
4.3.1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分析 | 第33-34页 |
4.3.2 解释变量定义及描述性分析 | 第34-36页 |
4.3.3 被解释变量定义及描述性分析 | 第36页 |
4.3.4 就业能力量表分析 | 第36-37页 |
4.4 变量的单因素方差检验 | 第37-39页 |
4.4.1 性别在就业能力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4.4.2 留守流动经历在就业能力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38-39页 |
4.5 相关性检验 | 第39-40页 |
4.5.1 就业能力各维度相关性检验 | 第39页 |
4.5.2 外部影响因素与就业能力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4.6 模型选择与回归分析 | 第40-46页 |
4.6.1 模型选择 | 第40-42页 |
4.6.2 回归模型数据分析及研究结论 | 第42-46页 |
第5章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5.1 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就业相关能力 | 第46-47页 |
5.2 加强自我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 | 第47-48页 |
5.3 宏观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提升就业能力 | 第48-49页 |
5.3.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8页 |
5.3.2 农民工安居类政策 | 第48-4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 第49-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1.1 构建了就业能力理论分析框架 | 第49页 |
6.1.2 探究了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50-52页 |
6.2.1 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 | 第50页 |
6.2.2 外部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